海口书市珍贵的抗日时期木刻作品:时代战鼓 革命号角
梁中铭作品《勿让敌人休养》
宗翘作品《在英受奖之中国水手》
罗工柳作品《马本斋将军的母亲》
李桦作品《保卫卢沟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时期,木刻这种艺术形式,被一批进步青年用作抗日救亡的工具,唤起民众,拿起武器,抵御外辱。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果,被誉为“时代的战鼓”和“革命的号角”。
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海口市旧书市场上见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版画》。随手翻来,第一次发现版画还有这样地美,深深地被作品的韵味和魅力所打动,从此走上了收集版画图册和资料的道路。笔者主动与海南版画家交朋友,求教有关知识;还经常到本地以及外地的旧书滩上淘书。几年努力,现已收藏到有关版画的书籍200余册,其中有关抗战的旧画册显得尤为珍贵。几本那个年代的木刻刊物,虽然历经沧桑,有些残破,但这些红色刊物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其所承载的大量信息,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今天翻阅,仍能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抗战木刻选集》
木刻亦称版画,是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复印出图画的艺术。我国新兴木刻运动是1929年由鲁迅倡导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木刻艺术的视觉效果最具亲民性和感染力,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抗战时期,木刻这种艺术形式,被一批进步青年用作抗日救亡的工具,唤起民众,拿起武器,抵御外辱。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果,被誉为“时代的战鼓”和“革命的号角”。
《抗战木刻选集》选自“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湖南分会”与“精忠服务团”合办的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三周年木刻流动展览会。这本选集从参展的300余幅作品中,精选了23幅,由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湖南分会编辑,长沙文地书店于1940年8月出版发行。
本集作者共11人,其中李桦一生献身于版画艺术,是现代革命现实主义版画创作的最为杰出的代表,解放后曾任中国版画家主席。为纪念七七事变,李桦在本集中创作的《保卫卢沟桥》,描绘一名战士站在硝烟弥漫的卢沟桥上,一手握枪一手举旗,雄纠纠气昂昂,誓死捍卫国土的高大形象。桥墩上一只只目光如炬的雄狮,见证了这一悲壮的历史时刻。本集另一位作者罗清桢,其作品曾被鲁迅收录在《木刻纪程》一书中,多幅作品被鲁迅推荐发表在《文学》杂志上。本集他刻绘的《战后的奉新城》、《游击区》内容略显平淡,但刻画细腻,有较高的艺术性。著名木刻家陆地在本集中有4幅作品,其中《爸爸的遗物》、《同志之死》都是反映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爱国题材。
《号角》系浙江省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战时木刻研究社编辑的“木刻丛集”系列刊物之二,于1940年1月15日出版,由浙东印刷局面向全国发行。《号角》的前言开宗明义写到:“抗战又跨到了一个新的年头……‘动员民众’的口号已喊得高高入云,全国的艺术工作者们应在这个口号底下赶快地动员起来,团结起来,尤其是全中国的木刻青年们应该把我们的小钢刀磨得更利一点!”刻更多更好的作品,去感动更多的民众,投入战斗。
《号角》收录10位作者的13幅画作。张长弓创作的《敌机去后》,画面表现在日机狂轰烂炸后,群众安身立命的家园化成了一片焦土。一家人面对废墟悲痛欲绝。野夫创作的《炸弹爆裂的时候》与《敌机去后》属同类题材。图画中群众在惊恐地逃避战火,远处有死伤的群众。一名男子右手夹抱着死去的孩子,边奔跑边回头张望炸弹爆炸的地方,在他身旁奔跑的妇女号啕着双手伸向孩子。这类题材充分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章西厓的《送给前方的将士》,表现民众劳军支前。画面一位妇女挎着一篮鸡蛋行走在路上。图案略显夸张,简洁明快,视觉效果很美。《中国现代版画史》的作者李允经先生在评论章西厓、黄永玉的作品时说:“他们常常是以富有装饰风格和漫画情调的构图,使源于生活的画面浸透于愉快的、天真的、童话般的意境之中,示人以美感,给人以美的陶冶。”
《战鼓》系上述“木刻丛集”的第3期,纪念鲁迅木刻展专号。1940年2月出版发行。在“前言”中写到:“当这战鼓声正急,敌骑未出国土,及那些无耻的汉奸走狗未灭的最严重的现阶段里,全国的木刻者们,亦应当更加紧紧的整齐着自己的步伐,拿出自己更大的力量,把火力集中于当前最严重最迫切的反汪,反妥协,反和平,反侵略的战线上来……”《战鼓》收录13位作家的13幅木刻。赖少其创作的《东北民众的怒吼》是一副宣传画,东北国土上,一群工农兵背对长城,簇拥着,他们高举“打倒日本”的旗帜,举着锄头和刀叉作武器,怒吼着前进、前进!《战鼓》还收录马塞的《准备!敌人就在前面》、潘仁的《血债》,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漫画木刻月选》
《漫画木刻月选》(第二辑),由“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和“漫画宣传队”合编,1940年8月出版。中华全民木刻界抗敌协会于1938年6月12日在湖北汉口正式成立。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上著名的版画家李桦、力群、马达、赖少其、沃渣、野夫、黄新波、陈烟桥、罗清桢、刘建庵、罗工柳、鄷中铁、刘岘等20人担任理事。协会成立时向社会宣告:“我们要用我们的木刻,鼓励同胞们赶快地参战,向同胞暴露敌人的残暴与兽行。我们要用我们的木刻向国际爱好和平的人士诉说敌人是怎样侵略我们,我们是怎样英勇的抵抗。”协会成立时举办了协会会员木刻展,并编辑出版了《全国抗战木刻选》。
1941年3月,成立两年多的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被国民党社会部宣布为“非法组织”,予以解散。为争取合法地位,以利于开展斗争,协会改名“木刻研究会”,获得国民党认可。1942年1月3日“中国木刻研究会”在重庆成立。
《胜利版画》与《现实版画》
《胜利版画》系木刻月刊,本刊是第3期,发行于1942年8月1日。《胜利版画》由英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编辑兼发行,中国木刻家梅健鹰协助编辑。这册期刊的文字均用中文。由英国人编辑,而面向华人读者。
这期木刻期刊,收录10位作者的16幅作品,其中不仅有反映中国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如梅健鹰创作的《毋忘失地》以纪念九一八事变。亦有反映世界反法西斯内容的作品,如俊昶的《美新式潜艇下水》、尤玉英的《守卫埃及之英哨兵》、谭勇的《使用平射炮之印军》、陈艮的《英空军击落之德机遗骸》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每幅木刻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进一步诠释了画面反映的内容,使图案鲜活起来,立体和连续了起来,强化了宣传效果。宗翘创作的《在英受奖之中国水手》,刻画一名水手正在接受领导给他佩戴胸章。所配的文字写道:“中国水手何干,以丰富的经验与才干被任英国某大皇后号邮船上之舵工要职,最近该船随航运队行经大西洋时曾与德机作遭遇战五小时之久。当时何氏正在掌舵,竟能不动声色,镇静如恒支持五小时,使该船得免于难。英政府以其英勇可嘉,乃赠以英帝国勋章。何氏素寡言笑,但在受奖时不禁莞尔解颐。”
《现实版画》(第三期)系月刊,由“现实版画社”编辑,于1941年2月出版发行。本期收有9位作者的14幅木刻。为纪念“一·二八”十九路军淞泸抗日阵亡将士,梅健鹰创作的《英雄墓畔》,图案上的纪念碑高耸的塔身,雄伟端庄。石墩上站立着的士兵栩栩如生,象征着“一·二八”事变中浴血奋战的壮士。夏纬图创作的《起来、起来》,一名战士在昂头吹号,号声响起,前方一簇簇气团在涌动,表现被唤醒的民众,抖擞着精神奔赴抗日救亡的前线。《搜索前进》,表现一名骑兵在丛林中高度警觉敌情,搜索前进。这幅木刻雕刻细腻,形象逼真,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
《抗战八年木刻选集》
《抗战八年木刻选集》由“全国木刻协会”编辑,1946年12月北京开明书店初版。这本书是在1951年6月印刷的第三次版。《抗战八年木刻选集》再版了二次,说明它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和抗战胜利后民众进一步高涨的爱国热情。《抗战八年木刻选集》由叶圣陶先生作序。序中写到:“单就这本选集来看,对于敌人的憎恨,对于受苦难者的同感(不是同情),对于大众生活的体验,对于自由中国的期望,可以说表露无遗了……八年的抗战必然是个极大的关目。我国人民以生命写下历史,而这本选集就是那历史的缩影。”
作品选自“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从几千幅作品中精选出75位作者的100幅作品编辑而成。是抗战以来木刻作者的集大成者。其中有为表现中国人民被日军铁蹄践踏、杀戳、侮辱的悲惨遭遇的作品。如华山创作的《仇》,描绘鬼子指挥二只凶残的狼狗扑向捆绑在木桩上的受害者,场面血腥,令人发指。麦杆创作的《饥饿之群》,描写一群饥民在粮店前抢购粮食。画面动感很强,饥民们涌动着,挤压着、喊叫着、撕扯着争购救命之粮。
还有表现与日寇战斗的作品,荒烟的《搜索》,刻画一座因战火毁坏的城镇,远处还在燃着大火,浓烟滚滚。一具具日寇的尸体倒卧在废墟上。我军在断垣残壁之间搜索前进,一位站在高处的指挥员,手指着左前方,似在传达命令:“那里有敌情”。罗工柳创作的《马本斋将军的母亲》,描写抗日英雄马本斋率领八路军回民支队纵横驰骋在抗日战场上,敌人闻风丧胆。图案刻画鬼子为了诱降马本斋,到村里抓捕其母亲。并枪杀了不愿指认马本斋母亲的村民。为避免村民再遭鬼子杀害,英雄的母亲挺身而出,高喊:“住手,我就是马本斋的母亲!”
大敌当前,困难当头,在民族矛盾尖锐剧烈的时代,版画家们挺身而出,操刀刻画适应时代要求,反映革命现实的作品成千上万。他们是抗日救亡运动宣传阵地上的尖兵,是最有激情的”号手”和“鼓手”,唤起民众千千万,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郭沫若称赞他们为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超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