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腐变黑,是谁不点卤水点脏水
黑作坊藏身海口美舍上村,做好豆腐放垃圾桶上。在接到市民举报后,记者对美舍上村的几家豆腐作坊进行了暗访,并向相关部门进行了举报,食品药品监督稽查人员要求这几家黑作坊就生产卫生环境进行停业整改,并表示将加强对小作坊的日常监管。(11月26日《南国都市报》)
白嫩嫩的豆腐,脏兮兮的环境;“每天清晨被一股股恶臭呛醒”的投诉,“生意好时每天可产近200斤”的直白,不仅让公众的视觉听觉遭遇强烈冲突,也让坊间对食品安全问题平添腷臆。的确,美舍上村地段繁华,几家无证的脏作坊,为何能在此存在一年多;白龙市场亦非黑市,每天几百斤的“黑豆腐”,如何能在此畅销无阻?这些迷离扑朔,都令人难解。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食品安全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对地上废水横流、墙上灰尘遍布、盆桶简陋脏乱的脏作坊进行停业整改,是必需之措,但又不能仅仅止步于小作坊的一停了之,而是应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和《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等的相关规定,对“黑豆腐”的生产、监管、销售链条,进行环环相扣的追责问责,倒逼食品安全框架实现无缝构建。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食品安全事关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但是因为点多、面广、线长、事细等产业特点,在一些地方、一定时段,这一公众关注的关键点也难免会在具体工作中表现出薄弱点和风险点。如何在与不法商贩的“游击”战术中,抢得主动,赢得先机?不仅需要我们在执法的常态化、监控的动态化上下功夫,还应该在管理的标准化、服务的精细化上做文章。
其实,就豆腐生产而言,海口市早在2011年便出台了具有破冰意义的管理举措——针对豆制品行业“小散乱差险”等弊端,在琼山区建成了海口市豆腐和豆制品集中生产基地,获得了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商务、卫生、农业等多部门的卫生许可和认证,实行统一化管理、放心化生产。
只是,如何把这样的好经验推而广之,不止于豆腐,不止于海口,任重道远。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