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入选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系海南省首个县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
近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上,国家生态环境部为第五批4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授牌命名,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获此殊荣。据悉,这是海南省继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之后第二个获此荣誉的地区,也是海南省首个县域“两山”基地。
近年来,白沙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优先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三区一地一园”(即: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两山”理念践行示范区、海南中部生态与文体旅游示范区、海南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海南中部生态特色农业基地和海南自贸港中心花园)发展战略,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坚决扛起建设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白沙担当,探索出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白沙样本。
俯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方山 摄为热带雨林让地 率先启动生态搬迁
白沙位于海南中部偏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也是革命老区。白沙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海南省十分重要的“生态绿心”,也是南渡江、珠碧江、石碌河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此外,海南最大的水库——松涛水库80%的集水面积位于白沙境内。
白沙生态环境优美,有大小山峰440座,森林覆盖率达83.2%,全县57.9%的国土划为生态保护红线,近一半的国土划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保护热带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助力改善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区内的高峰村居民生存发展环境,白沙在全省率先启动生态搬迁,建立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置换的创新模式(该模式入选第十批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案例),打造以橡胶为主、就业为辅、多产业共同支撑的生态移民搬迁增收体系,有效解决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实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生态修复多赢”。
俯瞰白沙牙叉镇新高峰村。方山 摄打造生态农业品牌 农村电商促农增收
近年来,白沙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以橡胶为主,绿茶、南药“两个万亩”和红心橙、咖啡、山兰稻等“六个千亩”热带高效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生态农业。
在此基础上,白沙成立了县电子商务中心,并建成全省首个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积极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成功打造了全域农业公用品牌“白沙良食”,通过品牌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上生态印、文化印的特色农产品搭上“农村电商”快车,销售渠道也得以不断拓宽,农民也实现了增收致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8736元增长到2020年的13978元,年均增长9.86%。
2019年,白沙再次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升级版),这也是全省唯一两次获此殊荣的市县。
农户采摘白沙红橙。 阮琛 摄构建多元产业体系
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白沙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及气候优势,于2018年在牙叉镇环城路高标准建成了占地达240多亩的白沙文化体育中心,并以建设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海南白沙·综合),引进“体育+旅游”一系列精品赛事为契机,着力打造具有白沙特色的体育旅游小镇。
近年来,中国拳击协会白沙训练基地、中国现代五项运动协会白沙训练基地、中国登山协会白沙攀岩训练基地、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白沙训练基地、中国拳击协会白沙职业拳击训练基地、中国拳击协会白沙MMA综合格斗训练基地、中国摔跤协会白沙训练基地等相继落户白沙;自此,白沙通过发展“体育+”产业,有效延伸了生态旅游产业的链条,形成了崇尚体育、全民健康的氛围,各项体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也激活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活力。
在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白沙“啦奥门”山兰文化节已跻身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沙通过政府“搭台”、媒体宣传、山兰文化“唱戏”的形式,探索形成了“生态农业+非遗文化+乡村旅游”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有效激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高质量发展
白沙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积极融入国家、海南省生态补偿实践,参与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县域生态补偿,将生态补偿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相结合,开展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等重点工作,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全面转化,不断提升“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
经统计,2017至2020年,全县获得生态转移支付金额逐年递增,2020年白沙获得生态转移支付超4.9亿元,位居海南省第一。
“十四五”期间,白沙将牢牢把握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建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长效机制,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撰稿/孙秀英 吴凌姗 吴峰 玉荟)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