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时代下思考:双十一的红与黑

17.11.2014  16:52

  公元2014年11月11日零时零分,这晚灯火通明,这晚全神贯注,没有了往常音箱和电视的喧嚣,只有购物狂们手中嗒嗒的鼠标点击声。截止当日13时31分,天猫在双十一期间,仅用了半天多一点的时间,交易额就突破362亿元人民币,并打破去年同期创下的世界最大购物日成交记录,这个记录在余下的10小时29分内,鼠标每点击一次,记录都会增加。

  在微信里有这么一个段子:11月8日记者节,9日即119,10日简称110,11日是双11,连起来是防火、防盗、防记者、外加防败家老娘们儿。今年的双十一已经准备好了,在这天来临前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被“双十一”这个词狂轰滥炸了个遍,显然,“双十一”已然成为一个电商时代的商业符号,估计,当初“双十一”的策划者们也只是利用单身这一社会现象来搞的噱头,却没想到这将演变成“病毒式”的传播效果,并引发网络商品零售交易的新商业模式。在这个微妙的电子商品社会中,“双十一”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和与此相关的行业领域,形成了互联网电商时代的一个独特的商业现象。

  无论男女,不管长幼,说不定在这天大多都败家,深圳有幸成为今年全国最败家的地区,难不成这都是深圳的败家娘们儿的功劳?但不管怎么说,经过多年的电商交易经验积累,成熟的交易制度保障和便捷的交易过程正改变着传统的交易模式。

  对于互联网的兴起给传统领域带来冲击的争论永远都不会停歇,前几年是网络是否会取代纸媒等传统媒体,近几年是网购对实体店的挤压日益严重,造成实体店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大批实体店不得不关张,更有甚者,还有人担忧网购的繁荣还会冲击到生产企业,使其无利可图以致倒闭,人员失业,损害整体经济,这是杞人忧天罢了。殊不知实体店竞争不过网店除了自身模式的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实体店品牌宣传仗没打好,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不高,简而言之,就是此品牌的商品非必需品,而是可以找的替代品。举个简单的例子,同一电子产品,线上比线下价格低了将近三成或四成,那就不能再怨消费者不选实体店了。

  有一利必有一弊,中国的网购市场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存在的弊端也不少,究根结底还是电商诚信的问题。仅就“双十一”当天,广西南宁青秀公安分局就接到5起网购诈骗报案。骗子伪装客服,打着退款的幌子诱骗盗刷消费者银行卡;除了钓鱼网站之外,还有实物的质量、售后服务、物流物件的破损或丢失等等诸多问题成为电商交易的羁绊。

  今年“双十一”之所以能够掀起这股网购狂潮除了商品多样和低廉,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中间环节有保障,支付宝中买卖双方交易中充当仲裁者的角色。但百密总有一疏,照目前中国政府现行管理下的商业模式来看,实体店尚有不少假货,更何况虚拟的网店,要不,每年哪来的3•15消费权益日和打假晚会。假货大行其道除了利润丰厚外,更重要的是隔靴搔痒的行政处罚,打假风暴来的快,去的也快,社会真正缺少的是公平正义和普遍的诚信。

  中国网购市场还能走多远,单就目前发展势头来讲,答案不言而喻,但要保持这股势头至少要保证市场化经营、强化仲裁者的角色定位以及刑乱重典的惩罚措施。或者我们可以畅想一下更新型的网购模式:网上挑选环节中电商不再卖东西,而只是推荐;每个城市有个体验店,网购者可以自由选择有空闲的时间去体验店体验一番,满意后再在网上通知卖家发货;小件物品送到家,大件物品按买家的要求送到城市的指定地点等。其实,不管我们如何畅想“双十一”的红与黑,最关键还是建立市场经营普遍的诚信,毕竟无信而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