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设计山水林田湖草 海口潭丰洋打造协同共生示范区
潭丰洋打造协同共生示范区
潭丰洋是羊山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的重要组成单元。8月26日,市委专题会议通过《海口潭丰洋湿地保护利用与土地整治生态化协同共生规划设计方案》,标志着海口将以土地整治生态化为契机,基于热带火山熔岩湿地保护和全面优化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潭丰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设计,将潭丰洋打造成为土地整治生态化与湿地保护协同共生的试验示范区。
物种基因库珍贵景观资源丰富
根据《方案》,该规划项目区位于新坡镇,自卜茂村桥头水库至南面溪汇入南渡江入河口,包括连续的湿地单元及沿途林地、农田、村庄等地类斑块。规范范围包括潭丰洋土地整理项目与潭丰洋湿地公园项目的全部范围,包括桥头水库、潭丰洋、沃宋沟、八仙泉、长钦湖及南面溪等。项目规划面积达到1130.80公顷,保护范围是原来《海南省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中的潭丰洋土整项目规划面积955.11公顷和《海南海口潭丰洋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中规划面积662.22公顷的叠加。
潭丰洋规划范围内的湿地资源,包括4个湿地类,10个湿地型,湿地面积共565.11公顷。其中,稻田湿地面积占比较大,约占71.94%。潭丰洋区域生物物种多样而独特,既是珍贵的物种基因库,也是重要的景观资源。规划区内共调查记录野生维管束植物119科379属553种,共有脊椎动物25目62科111属148种,无脊椎动物有蜻蜓18种,蝴蝶84种等。其中包括野生稻、水蕨、水菜花、海南梧桐、蟒蛇、红原鸡、褐翅鸦鹃、小鸦鹃、领角鸮、黑翅鸢、虎纹蛙等珍稀濒危特有物种。
潭丰洋是整个羊山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的核心区域,湿地资源丰富而独特,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海口市湿地资源的瑰宝,对海口市湿地保护及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田洋智慧型乡村湿地产业体系
2011年11 月 15 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正式批准南渡江流域下游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实施,下发《关于同意海南省实施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函》。根据重大项目实施方案,2013 年度拟实施 7 个子项目,龙华区新坡镇(潭丰洋)项目为子项目之一。
从生态学角度考虑,土地不是单一的生产要素,而是一个完整的土地生态系统。而传统的土地整治项目更多地把土地看做生产要素,其整治目标重点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因而其整治措施基本上侧重于各要素的孤立整治,如土地平整、灌排体系建设、田间道路修建等。潭丰洋土地整治项目也不例外。
“潭丰洋湿地保护利用与土地整治生态化协同共生建设正是这样一个绝好的标本。”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潭丰洋目前面临的已不单是土地不平整、灌排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中国热带乡村的三大问题——乡村产业空虚化、环境污染胁迫、乡村文化衰落在潭丰洋都非常典型。因此,潭丰洋原土地整治原方案已难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海口急需对潭丰洋土地整治原方案进行生态化优化。《方案》提出,以潭丰洋为载体,将以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热带乡村土地整治、乡村湿地保护、乡村生态旅游、乡村文化与乡村人居等融合在一起,挖掘热带乡村智慧,打造独具特色的田洋智慧型乡村湿地产业体系。
乡村湿地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共生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为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及其生境保护、火山熔岩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热带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湿地文化遗产保护。通过对原土改方案进行深入解读,在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保护工程中运用生态学方法开展生态化设计,利用“土地整治”+湿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多功能田洋湿地产业,开展湿地生境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湿地合理利用等规划,促进两者协同发展。
《方案》将努力把湿地生态产业与乡村经济发展、湿地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发展集成乡村湿地农业、湿地花卉苗木产业、湿地生态旅游业、湿地产品开发的综合性湿地生态产业,建立乡村湿地生态产业基地,构建湿地生态保护、湿地资源合理利用与湿地产品开发有机结合的乡村湿地产业景观系统,将湿地的产业功能、景观观赏和游憩功能有机融合,构建具有羊山特色的综合性湿地产业景观系统、乡村湿地生态经济示范系统。
在保证全面实现原方案提出目标的前提下,全面优化项目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让湿地保护利用与土地整治生态化为潭丰洋原住民带来更大的福祉和利益,再现中国最原生态乡村湿地,把潭丰洋建成湿地保护利用与土地整治生态化协同共生示范区、热带火山熔岩湿地生态经济试验示范区和热带田洋湿地农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