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严举措守好海南生态
■海南日报观察员 张成林
近日,在海南代表团团组开放活动上,72家境内外媒体、122位中外记者到会采访。而在7家媒体的现场采访中,竟有两家专门关注海南的生态环境。海南生态环境受关注度之高由此可见一斑。这也说明,一方面,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逐步提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优质的生态环境,显然已经成为海南的一张靓丽名片,饱含着各方的美好期待。
为顺应民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呼吁,“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并作出郑重承诺,“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为此,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指出要健全生态文明体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明确了污染防治的具体举措,以及污染防控的具体指标,为抓好今年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向和路径。
再看看我们所处的形势,刘赐贵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确实,正如与会代表所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四个“前所未有”的特点——政策措施出台频度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污染防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环境保护法纪之严前所未有;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面对新目标、新形势,拥有一流生态环境的海南,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怎么做才能不辜负各方期待,成为两会期间海南团代表热议的话题。笔者认为,面对各方的关注和期待,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要紧跟发展大势,直面自身问题,切实用最严举措,守护好一流的生态环境,谱写好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
事实上,当前,海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然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首先,海南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全国一流。空气质量长期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达到62.1%、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百岁老人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正如王毅部长在外交部海南全球推介活动上所说,来到海南岛,身体会更好;结交海南岛,未来会更好!试想,入境游客何以达到百万人次,“候鸟”人群何以每年超过百万?产生磁铁效应的,正是海南得天独厚、全国一流的生态环境,这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宝贵的资本。
其次,海南形成了生态优先的广泛共识。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强调,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5年来,海南牢记嘱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生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海南必须端好生态环境这个‘金饭碗’”——王书茂代表的话反映了海南人民的共同心声。
再次,海南出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严举措。率先颁布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取消12个市县GDP、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进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全面推行河长制,试行湾长制……去年9月,省委七届二次全会又出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十条措施。诸多举措共同发力,确保了海南的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海南承担着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重任,肩负着建设美好新海南、实现“三大愿景”的重担。这些责任担当需要海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再接再厉,接续拼搏,继续落实最严要求、最严举措, 努力 走在前列、做出表率。常言道,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有着如此良好家底、广泛共识、严格举措,我们有底气和自信把海南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当然,海南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邓小刚代表所说,我们对环保工作认识和推进不够;局部海域岸线自然生态和风貌破坏明显;部分自然保护区管护不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诸多问题、短板的解决,需要我们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常抓不懈、严上加严,尤其是对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的问题,更要以问题为导向,对症施策,举一反三,坚决整改,切实补齐短板,呵护好海南的绿水青山。
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是中央赋予海南的政治使命,是全国人民和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面对新时代的新期待,我们要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落实最严谨的规划、最严格的措施、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的要求,努力构筑最完善的体制机制,凝聚最广泛的生态共识,汇集最强大的生态合力,用更多有说服力的发展成效,塑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海南样本”,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相信,只要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就一定能够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所要求的,让天常蓝、地常绿、水常青,就一定能够不负众望,把海南打造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 中华 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