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绿色本金” 群发“生态红包”
——解读《中共海南省委关于以创新为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四
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
■ 本报记者 周晓梦
62%的森林覆盖率、纯净新鲜的空气、澄蓝的天空……对于厌倦了“十面霾伏”的游客而言,我省优良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是不言而喻的强大吸引力。特别是每年冬季,海南成为很多省外游客“避霾”“避寒”目的地之选。
对于海南来说,这是光环,更是压力。站在这一角度上,海南就如何扩大生态产品的有效补给、如何建立以自然资本稀缺为出发点的生态福利供给体系、如何为省内外人民保障优良的生态品质等问题的实践,既有特殊意义,又有普遍意义。
优上更优
巩固环境质量 供给无形生态产品
空气好,虫鸟鸣,清风习习,林涛阵阵。“漫步千径幽,举首万绿丛。只醉逍遥日,忘却世间忧。”在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来自湖南的游客全康磊带着一家人悠闲地走在栈道上,他即兴吟出了一首诗,并笑称自己身处这醉人的环境之中,才会文思泉涌。
全康磊的好心情,来自于对海南优质生态产品的满意。
“美丽国家”课题组组长、国家林业局信息化管理办公室主任李世东认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个地区通过生态保护和建设,可以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好处和福利。但目前,生态产品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
作为生态环境“优等生”,站在高起点上的海南显然早已意识到要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做到“优上更优”的责任与压力。在《中共海南省委关于以创新为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中,“着力巩固环境质量,增创生态产品供给新优势”被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大气、水体质量,强化城乡环境治理。
“要发挥生态环境资源和生态底线的作用,通过环境执法和标准引导,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厅长邓小刚坦言,从我省来看,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隐忧依然存在,比如发展模式粗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不容乐观,资源环境管理薄弱等,是我省长期遗留下来的环保欠账。
为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提升我省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实施意见》所传递出的重要信号,即是生态环境保护要告别“单兵作战”模式。
邓小刚分析,对于环境治理工作,需各职能部门之间形成合力,以社会多元化共治为路径,构建大环保空间格局,共同推动落实。这主要体现在“全领域”覆盖和“全环节”管理上——覆盖所有国土、城乡、山水林田湖,以及各个行业等全领域;同时,将山水林田湖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全环节和全流程管理,严防源头、严控过程,对造成环境污染后果的更要严惩。
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从源头、过程、结果三个基本环节设计生态文明制度、采取措施,存量生态环境问题重在结果环节的治理,增量生态环境问题重在源头、过程环节的治理,要将三个基本环节的治理制度有机衔接起来,以形成最好的整体治理效果,巩固环境质量,长期扩大优良无形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
提高效率
培育市场内生机制 供给有形生态产品
生态产品并非都是无形、自然的。
在屯昌县乌坡镇白毛坡村委会的一片橡胶林地里,一朵小小的竹荪菌,正实现着将“无形”转化为“有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我们公司在这里和农户合作,种了200多亩竹荪,今年收了两万多斤干竹荪,明年计划再扩种700亩。”海南开盛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代学说,他们公司种销的竹荪菌专门供应福建等省外市场,包装售出的价格在200元/斤左右。
以这位在菌类种销市场浸染多年商人的眼光来看,虽然海南竹荪等菌类有着提前上市的“时间差”,但他认为,这个“时间差”并不是海南种植林下菌类的最大优势,“生态、健康才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海南竹荪等菌类有了这张‘健康牌’,不愁没市场,货少时甚至会出现指名订购的情况。”
关于《实施意见》的说明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从原来的“盼温饱”发展为“盼环保”,从原来的“求生存”升级为“求生态”,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丰富、日益增长。
林地环境下生长的菌类,大森林中产出的蜂蜜……这些听上去十分诱人的大自然的馈赠,正是以我省良好环境质量、增创生态产品供给新优势为必要基础和条件而产出的“有形生态产品”。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也是畅销的产品。
“生态福利非常重要的载体是生态产品,生态产品有无形的、物质的,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通过市场提供,并通过市场来促进它的发展,促进福利的增加,二者形成良性互促关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说。
其中,最主要的是培育生产生态产品的市场内生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则性问题。这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场内生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以着力改善供给体系供给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政府的作用重在“管好”,通过制度改革、政策安排来解决生产侧或供给侧的矛盾和问题。邓小刚指出,《2016年度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要求,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低碳产业,优化经济结构,挖掘生态产业发展潜力。发挥市场作用,以生态产品品种多样、服务品质提升为导向,增加其他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质量的有效供给。
自然熏陶
生态保护修复 供给精神生态产品
“有了这个人工湿地以后,家里的脏水臭水不乱排了,房前屋后不脏,苍蝇蚊子没了,我们的心情也好了不少。”傍晚6时许,澄迈县金江镇大拉村村民岑新凤边做晚饭边说村里环境的变化,她将一盆污水倒入厨房门外的一处PVC管道口,污水经过专门修建的沟渠,流到人工湿地处理,变成汩汩清流,最终汇入到村子西侧的鱼塘里。
李世东说:“大家去参观游览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受到生态熏陶,提高了人民的生态意识,能够让全体人民热爱生态和自然,从而增强生态素质。”这也是一种生态福利。
以治理城市黑臭水体为例,海口投资约37亿元,将全市31个水体的水环境整治,以PPP模式委托给第三方公司治理并长效运营。“我们综合应用水质控制、截污控源、水利工程等措施,实现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深圳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诗刚说,在治理修复的基础上,他们还着力进行了景观营造、休闲布道等等,力图为市民提供一个亲水乐水、享受大自然的环境。
但精神生态产品供给需要更为精心地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
在海南东方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沙滩上人工种植的白骨壤、拉贡木等红树长势不一,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呼啦啦地转动,“我们这里每年都吸引大群的候鸟来越冬,是海南最大的黑脸琵鹭越冬地,今年1月份,我们还救护了一只患病的黑脸琵鹭。”保护区管理站站长赵振标告诉记者。
但由于种种原因,已建立10年的保护区对黑脸琵鹭的监测和研究,至今仍无法正常和系统地开展,保护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尴尬和困境。
将眼光放至全省,同样有着保护“烦恼”的保护区不算少数:临高白蝶贝自然保护区无前期科考基础数据、缺乏专业的保护管理队伍;陵水新村港附近海域的海草床,受无节制的海洋开发活动影响,而呈现出不断退化的态势;文昌清澜港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部分的红树林则面临着养殖污染的威胁等问题……
因此,《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依法依规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生态核心区、重点水源地;谋划建设一批国家公园、湿地公园;实施海洋生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工程等措施。
“基于自然资源和前期基础条件,海南在自然保护区可以做非常精细的保护管理工作。”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教授、生态学家陈家宽说。精准发力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供给侧的视角,为人民群众提供低碳、生态、便利、适宜的多样性物质供给和崇尚科学、艺术、心性、内省、审美等的多层次精神供给。
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巡视员陈耀认为,现在人们的需求方式发生了变化,大家都更青睐好山好水、注重身心健康感受,愿意为良好的生态环境“付费买单”。巩固我省环境质量,增创生态产品供给新优势,应形成具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的生态文化。
(来源:海南日报海口7月14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