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基本“应贷尽贷”
截至2014年12月底,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累计发放金额10.35亿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09万人。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基本实现“应贷尽贷”
基本实现“应贷尽贷”
据介绍,近年来,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发放额年均增长率约为17.74%。2014年,我省根据国家要求,上调贷款额度,本专科学生每年贷款额度由6000元上调至8000元,研究生上调至1.2万元。
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截至2014年12月底,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累计发放金额10.35亿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09万人。2009年开展生源地信用贷款工作当年,我省就实现了助学贷款全省(含洋浦)18个市县全覆盖。2014年发放金额为2.63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13%。其中,新生首贷1.4万人,占参加高考人数的23%,占高考录取人数的24.67%,高于海南省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比例(22%),基本实现“应贷尽贷”。
“欠钱的感觉真的不好,就想着好好努力赶快把贷款还了。”伍欣欣是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博养管区博洋村人,2008年她考上了海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10年连续两年申请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共计12000元。毕业后,她在秀英区一家私企做财务审核,每个月工资一共才两千元。她硬是省吃俭用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提前还清了贷款。伍欣欣说:“当年如果没有这笔贷款也许就不能上学了,现在能挣钱了,就想早点把钱还完,心里踏实,也希望这些贷款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本息回收压力大
六年来,随着融资支持力度的加大,本息回收的压力随之增大,潜在风险日益凸显。据记者了解,目前我省,大部分市县尚未建立适合本地的本息回收机制,各市县回收工作方式比较单一,主要由市县资助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沟通和家访的方式开展。
海南省教育厅勤工俭学办公室主任唐电润坦言,很多贷款的学生家庭条件都比较困难,他们中很多还要负担整个家庭的开支,尤其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当下,有些学生还款确实有难度。
“去年有个学生电话打不通,又搬了家,一直联系不上。后来通过学生父母的原单位才了解到他们退休后全家搬去了澄迈,我们专门派了工作人员到澄迈才把本息要回来了。”白沙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符焕理表示,贷款回收工作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找不到人。有一些学生离开白沙搬去外地,不容易找到。而去外地追缴贷款产生的额外费用也需要中心自己承担。符焕理希望,各个县政府能加大对学生资助中心的支持力度,通过派驻乡镇的相关部门帮助他们一起联系学生和家长,减少追缴工作的难度和成本。
文昌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郑师表示,他们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联系不上。导致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们对于还贷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生不把这个当回事,贷完就忘,大一贷的款,到了毕业早就不记得了,手机再一换,根本联系不到人。”郑师建议,希望银行将还款情况纳入该学生的征信系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还款的重要性。同时,他也希望高校能够在学生毕业时加大对于偿还贷款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主动还款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