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理念先行”

17.09.2015  15:28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层面上逐步完善和成熟,实践层面上也取得了可喜成果。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下简称《方案》),作为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纲领性方案,《方案》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进行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步骤。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将“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该意见在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同时,对于在实践层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路径图。而本次出台的《方案》,则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层面提出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攻坚”性质。可以看到,随着体制改革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将更上一层楼。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理念先行,用正确的理念引领生态建设。就此,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要树立“六个理念”,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笔者认为,“六个理念”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人、经济发展和生态的关系,最终实现人和谐相处。贯彻这“六个理念”,在实际操作中,经济发展要建立在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谋求经济发展,也不能因为保护生态而牺牲经济的发展;承认生态具有无法衡量的价值,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并且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自然的价值就是和技术、劳动力、资本一样创造价值,要像重视资本一样重视自然;保护生态要因地制宜,和当地情况紧密结合,同时要顾及相关利益者,做到空间均衡;保护生态要有统一的观念,不能就水论水、就山论山、就田论田、就湖论湖,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生态共同体,考虑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生态的保护。

  “六个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来说,它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将理念放到了更突出的位置。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第一次全方位地系统阐述应遵循的理念,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具有支撑作用。从实践层面来看,《意见》则提出了如何认识和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并且与众多的部门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利益相关者首先要用“六个理念”统一思想,通过制定具体的路径图推进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