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特色生态扶贫产业的海南实践: 林下经济

29.01.2018  14:03

 

特色生态扶贫产业的海南实践: 林下经济

时间:2018-01-19 23:13来源:中国扶贫杂志2018年第2期作者:孙华张俊林

 

      编者按: 2017 年,海南省相继出台《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两个暂停”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永久停止五指山、保亭、琼中、白沙四个处于中部生态核心区的国定贫困市县开发新建外销房地产项目。取消对中部市县GDP、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考核,增加对生态保护、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全域旅游、百镇千村、“五网”基础设施、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建设等方面的考核权重,以特色优势产业指标代替经济发展指标。在这一宏观政策的指引下,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重心正在向特色高效农业转移,中部贫困山区正在探索一条特色生态扶贫产业之路。

 

                                   

 

      海南是我国生态环境良好的省份之一,但是中部山区、生态核心区等恰恰又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农村和林区经济不发达,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近年来,海南下发《关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琼府办〔2013〕114 号),组织编制《海南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4 ─ 2020年)》,专门在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认定2016—2017 年度海南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0 个。坚持生态保护的同时,海南通过科学规划和引导发展林下经济,扩大林下经济规模,拉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把握好林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海南鼓励在贫困地区橡胶林下发展菌菇、山鸡等立体化种养殖产业,使贫困农民收入实现稳定较快增长,增幅高出全省农民平均收入水平近19 个百分点,大大减轻了人为砍伐森林、破坏生态的压力。10 多年间,海南森林覆盖率由50% 多提高到近70%,在全国名列前茅。不砍树、不占地、不破坏环境、不搞污染企业,产业扶贫效应叠加释放,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贫困户的致富进程不断加快,脱贫成效不断显现。

 

            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加快绿色发展

     

      发展和生态是须臾不能松劲的两件大事。在海南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要求,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特别是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关系,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画上等号。近10 年来,海南省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一直呈现双增双赢的态势。林下经济对生态保护和贫困户增收发挥了关键作用。全省500 多万农业人口中,近400 万为林农。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海南贫困地区林下经济产值不断提升,贫困户人均林下经济收入也不断攀升,为全省脱贫攻坚做出了不少贡献。

 

        “资金收益分红+ 劳务收入模式”。 白沙是海南的生态保护核心区,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带领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既立足了实际,又发挥了优势。2016 年8 月,该县阜龙乡的36 户贫困户在致富能人高桂成的带领下,在橡胶林行间建起4 个食用菌培育室,种起了秀珍菇。县委、县政府注入扶贫资金搞基建,每批秀珍菇销售所得利润的50%,向贫困户分红。除了秀珍菇,在定点帮扶单位的扶持下,周边村庄的116 户贫困户,还在林间种下了1100 多亩益智,挂果后每亩每年可有2000元至3000 元的收益,相当于有了一张“定期存折”。2017 年春节,贫困户领到了至少1200 元分红,和每天80 元的用工补贴,并开始逐步融入菌渣种有机瓜菜、养大麦虫,菌秆养鱼、养山鸡等林下生态循环农业进程,稳定脱贫的路子越走越宽。

 

          “基地+N 模式”。 儋州市着重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与“合作社+ 基地+ 社员”模式,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该市以扶贫企业牧春绿色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辐射带动了市区周边贫困村,共种植灵芝、蘑菇等近千亩,参与农户30 多户,产值达1200 万元,户均年增收4 万元。目前,该公司已投资300万元建成了食用菌工厂化厂房8000 平方米,巨菌草种植区50 亩、灵芝鱼塘水面积20 亩,正在建设菌草灵芝示范种植区、灵芝鹅养殖示范区、灵芝深加工厂区、菌糟饲料加工车间。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推广培训近千户农户菌草技术,带动近千贫困人口直接就业,每户年增产4 万元。截至目前,儋州市发展贫困村林下种植点近千个,林下养殖点3000 多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近百家,森林生态旅游和林下农家乐30 多家,带动近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因林下经济发展成绩突出,儋州市成为首批20 家“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之一。

 

          “政策支持+ 跟踪服务模式”。 益智是海南特有的经济作物,易种好管,适合在阴湿的林下进行套种,在种植后的第4 年便可达到丰产期。每亩的种植成本只需一两百元,产量却可达2000 斤至5000斤。除了入药,还能制成化妆品、果脯、饮料,甚至火锅底料,远销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保亭县利用自身地处生态核心区、水源地的优势,将益智产业列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并大力发展,除了为益智企业在种苗用地、加工厂建设用地上给予政策支持,县委、县政府还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种苗,落实保价收购,安排专人进行上门跟踪服务,真正做到让贫困户“好种、稳收、没烦恼”。从2014 年至今, 该县共投资近1000 万元, 为2700 户农户发放240 万株益智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41 户,种植面积达到近1.2 万亩。有些贫困户凭借种10 多亩益智田,一年就挣了3 万多元,几年时间就盖起了两层小洋楼。

 

            资源综合利用优先,加大统筹力度

 

            林下种养殖是一项朝阳产业,它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林荫优势,进行立体复合种养,为生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海南突出发展橡胶林下种养殖,不仅使贫困户的腰包鼓了起来,也解决了林下大面积闲置土地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开发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

 

            一镇一品模式”。

      儋州市雅星镇农村大多以甘蔗、橡胶等传统产业为主。近年来,这些传统产业价格低迷,农户增收后劲不足。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50 户5392 人,是全市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之一。2016 年,该镇从实际出发,厘清思路,因地制宜,立足土地面积较大、橡胶林面积大的优势,引进了温氏公司,发动贫困户发展生态林下肉鸡养殖产业,并与温氏公司制订了长期的合作计划,着力打造生态优质特色品牌。累计投入2187 万元,建设鸡舍348 栋,扶持1371 户贫困户养鸡。温氏公司采取“五统一分”模式,统一提供鸡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商品鸡、贫困户分散经营管理,带动贫困户养鸡。保证以不低于市场行情的保护价收购,保证鸡苗的上市率在96% 以上,让贫困户“有鸡养”“养得好”“卖得出”“有钱赚”。镇政府努力提高贫困户养鸡组织化程度,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鸡舍按每栋200平方米建筑面积建设,5 户合用一栋(每户约40 平方米,每户每批次养鸡800~1000 只)。贫困户管理模式力求多种多样,有的由1 名中心户长带头负责组织贫困户做好投工投劳、喂水喂料、卫生防疫等工作;有的由村干部带领贫困户轮流管理,收益按养鸡所得利润7:3 分成,7 成作为资产收益平均分给贫困户,3 成作为管理人员的劳务费,实现了贫困户稳定收入。2016 年至今,该镇567 名贫困户因此脱贫,参与养鸡的贫困户均不同程度获益,其中收入超过万元的有209 户。

 

          特有种植模式”。

 

      海南的地理纬度、气候条件与古巴、多米尼加等世界著名雪茄烟叶盛产地相近,临高一带的富硒红土壤非常适合雪茄生长。2016年,省烟草专卖局和海南雪茄研究所的扶贫干部在临高县皇桐镇富雄村委会调研时发现,村民守着600 多亩橡胶林,收入却十分有限。他们当即决定在该村试种雪茄烟叶,并派出一个博导团队全程跟进做技术服务。国内其他地方都是大棚种植,一亩要2 万元成本,该村利用胶树遮阴,省下的钱无疑是巨额脱贫资金。目前,此项目试种已经成功,不仅发掘了新兴的林下产业,盘活了现在全省大面积闲置的橡胶林,还找到了相对搭棚种植雪茄烟叶,投入少、见效快,可复制、可推广,属于“短平快”的橡胶林下种植雪茄烟叶项目,可在短期内使广大农户致富。

 

            生态和谐模式”。

 

        养蜂业是一项传统的养殖业,不但不与农业争地、争肥、争水,而且发挥了蜜蜂完美的传媒授粉作用。白沙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推动贫困户发展林下生态养蜂产业,对自愿养殖蜜蜂的贫困农户给予资金、技术和打通市场销售渠道等多方面帮扶,该县养蜂业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一部分贫困户脱贫增收、改善生活条件的健康产业,对构建和谐生态、建设美好家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6 年,该县打安镇为57 户贫困农户采购了680 箱中华蜂,但是由于贫困户缺乏养殖技术,难以得到发展,经过思考和调研之后,贫困农户自愿出让资产,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合作社+ 养蜂专业户+ 贫困户”的产业生产,把所领到的蜜蜂全部集中到了其他养蜂能手手中,成立专门的合作社代为管理,并以每年每箱250 元的成本价交付到贫困户手中。在扶持项目中,贫困农户的收益度和参与度并重。贫困户们除了平时参与观察蜜蜂习性和向合作社养蜂能手学习养蜂技术外,还参与了政府组织开展的多期培训班学习,为的是等学到养蜂技术成熟之后可以选择继续参与合作养殖或者退股自行养殖。今年,养蜂红利已经陆续发放到贫困户手中,按每户10 箱以上、每箱分红250 元计算,每户分红所得2500 元以上,有效增加了贫困户家庭收入。

 

            产业深度延伸优先,提升收益水平

            林下产品加工是林下经济产业链拓展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利用林木果实、植物种子、野生药材、森林蔬菜、藤条等,进行加工、处理、包装,拉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海南充分发挥林区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的环境优势,用好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平台,大力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疗养等服务,积极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林下经济加工产品。

          园区开发模式”。 儋州市引入海南宏祺藤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周边多个贫困村庄的生态公益林林下种植大白藤、厘藤和红藤近3 万亩,吸纳部分贫困户进入工厂就业,年产值1 亿元。目前,工厂建立了藤条加工车间、木工车间、藤艺车间、喷油房、库房等多个生产车间,基本满足原藤、藤艺加工各环节的生产需要,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打造深加工产业链,打造一个集设计、研发、生产、贸易等相关配套行业的国际性大型产业园,扩大棕榈藤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培养地方特色产业,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脱贫。

          野生产品商业化模式”。 鹧鸪茶和树仔菜是海南的两种野生植物,粗生耐长,不需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以往,住在山区的农民,会上山采摘野生鹧鸪茶和树仔菜,用来泡茶饮用或食用,但一直没有成为商品。对于鹧鸪茶,保亭县委、县政府鼓励投资商王康庄利用贫困村林下闲置土地建设加工厂,引进安溪铁观音茶加工设备,并逐步改进工艺,加工鹧鸪茶。品牌逐渐打响,鹧鸪茶完成了从产品到商品的“身份转化”。市场价格颇高,平均每斤干茶能卖到120 元到150 元。不少贫困农民开始以采摘鹧鸪茶为业。该县什玲镇水尾村经常上山采野生鹧鸪茶的村民有近百人,多的时候每户能采100 斤。卖给加工厂,一年有5 万多元的收入。为了让村民有序采茶,村里还成立了鹧鸪茶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分片分区采茶。如今,保亭县已在贫困村成立了4 家鹧鸪茶专业合作社。对于树仔菜的商业化种植和开发利用,五指山市南圣镇和牙南村委会经过多方调研,通过利用林下空地规模种植树仔菜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带动村内贫困户脱贫。2017 年5 月份,奔内树仔菜合作社成立,并吸纳了40 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聘用贫困户来平整土地、栽培、除草等,以每天80 元的酬劳发放给参与劳作的贫困人口。牙南村委会在7 月份种植树仔菜77亩,经过3 个月的成长,其中部分树仔菜在国庆节期间上市,售价约为5元-6元/斤,这40 户贫困户按一定比例获得了销售分红。

          产销一条龙模式”。 海南全年热量充足,气温温差小,降水丰沛,对种植切叶来说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切叶产业是一个致富的好思路。海口市三门坡镇因势利导,用好当地天源叶花卉合作社这个平台,通过鲜切叶生产结合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支持贫困户种起富贵竹、巴西木、散尾葵等绿植,产品直接卖给合作社,合作社负责销售、运输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切叶的销售渠道问题。此外,该合作社还专门给村民提供苗木、肥料、技术支持,让贫困村民在种植中又多了一份自信。从2009 年至今,三门坡镇的林下富贵竹、散尾葵等绿叶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贫困村民每年都赚得盆满钵满。许多村民脱贫致富后,盖了两层小洋楼、买了小汽车,整个村庄的面貌也焕然一新。目前,合作社的切叶产品占海南切叶市场份额的40%,占全国市场的10%,产品远销全国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昆明、贵阳、武汉、常州、郑州、沈阳等10多个省市,被省林业厅认定为2016 ─ 2017 年度海南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脱贫先脱懒 致富需主动
    挖土、运苗、种植、固定……1月3日上午,商务之窗
陵水:晒出扶贫成绩单
  陵水:晒出扶贫成绩单    扶贫工作办公室
农民日报:心系贫困产业引航
心系贫困产业引航 ——海南探索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人民政府
火山石变“良田”贫困户全脱贫
  近日,在海口市秀英区施茶村石斛种植园,中新网海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