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龙寿洋公园一夜火爆:好民风是竞争力农民稳受益

23.04.2015  12:45

      原标题:龙寿洋的创造

      -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成功实践

      -破解三农难题的有益尝试

      -农民参与新农村发展的有效平台

      琼海龙寿洋公园。本报记者张茂摄

      传统的旅游景区,要经过多年建设和宣传推广才能引来大量游客。而琼海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似乎一夜之间就火爆起来。

      2013年3月开始启动建设,2014年4月开园。一年建设期,一年运行期,“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建起的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甫一亮相即惊艳四方:游客纷至沓来,最高峰日入园上万人次;景区内村民收入激增,人均年增收400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各路媒体争相报道;农业部、中央文明办相继给予高度评价,授予“中国美丽田园”等称号。

      龙寿洋现象背后到底承载着什么?它对我省乃至全国探索农旅融合发展、破解三农问题乃至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带来哪些思考?带着疑问与好奇,记者走进龙寿洋,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对它两年来的变化进行一番深入探究。

      微观

      龙寿洋

      核心村里的“农旅融合”实践

      琼海龙寿洋景区,就游客角度而言,直观指向就是今年春节和博鳌论坛期间声名大振的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

      不靠山不靠海的一片普通农田,3万亩范围内投入不到4000万元,不迁一户村民不拆一间房屋,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缘何能在两年内声名鹊起?

      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作为琼海市推进农业公园建设的示范点,总面积3万多亩,涵盖6个村委会,3058户1.53万人。目前初步建成的核心示范区,主要分为龙寿村片区和礼都村片区两大部分。

      从务农迈向农旅结合

      龙寿洋因龙寿村而得名。问道龙寿洋,先到龙寿村。

      4月20日,车出嘉积城区,沿着风景如画的嘉博公路前行3公里,路边打听,龙寿村不好找,“龙寿花海”却路人皆知——沿着修有栈道的绿道走,看到五彩稻田旁边就是了。热心村民还惋惜地关切一声,“花期刚过,你来晚了。”

      龙寿村支书李树已经习惯向各路记者介绍情况,一见面就熟络地开聊:“全村440户1940人,1500亩水田,人均耕地不到一亩。龙寿洋是低洼地,积水难排,村民传统上只种一季水稻一季辣椒。水稻产量收入不高,每亩只有800多元。辣椒则看价格,好的年份能有几千元收入,过去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

      “真正的变化要从2013年说起。”李树告诉记者,“当年政府下大力气全面整治农田基础设施,修好了绿道、水沟、排洪渠,生产条件好了一点。更关键的是,龙寿村被划入龙寿洋田野公园的核心示范区。”

      由于龙寿村临近公路,本地植被丰富,地形有特色,自然风光较好,因此在田野公园规划中被列为农业观光区。

      到观光区看什么呢?琼海市委常委、嘉积镇委书记文明光提出打造花卉景观的建议,并引导该村成立了龙寿洋花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说实话,过去只是种地,不仅没种过花,甚至那些花之前见都没见过。但政府支持我们外出学习,并专门拿出10万元工作经费支持建设。我们去万宁的永范花海参观学习后,感到很震撼,心里也有了一点底。”李树说。

      要鼓励农民涉入未知领域,必须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农民自然会评估风险做出选择。当时龙寿村的土地出租价格一般是800元每亩,因此合作社提出了这样一个方案:

      愿意加入花卉合作社的村民,以土地入股,每年保底每亩分红1000元;村民参与基地建设每天工资100元;每年10月到来年4月,入股土地用于观赏花卉基地建设,花期结束后,土地还由各家自主经营。

      这样的制度设计,一下调动了50多户村民的积极性。

      “合作社只有30多万元注册金,而经过测算,建设这片花海至少需要80万元。在这关键时刻,嘉积镇政府伸出援手,借给我们35万元,加上挂点领导支持10万元工作经费,我们就干了起来。”李树回忆起合作社起步期的艰难。

      买花苗、买肥料、付地租、平整土地、合作社成员投工投劳,经过3个月的施工,一片360亩的花卉基地初见端倪。

      “快开花的那段时间我们心里最没底,到底有没有人来旅游呢?”李树的担忧,随着灿烂花海的绽放逐步烟消云散。

      “市里帮着我们大力宣传,从12月下旬开始,游客慢慢多起来。当他们从连通龙寿洋各村的绿道上经过时,突然看到这一片令人惊艳的花海,口碑效应迅速扩散开了。”

      大约1个多月的花期,龙寿村光门票就收了40万元,基本将前期花苗、种子等投入收回了。

      李树说,合作社第一年收入虽然只是平平,但村民们却实实在在赚到了钱。“村民出租土地一亩1000元;基地建设3个月,每天要用120个村里劳力,每天100元工资就是9000元;春节期间游客多,景区又请了20多人从事导游、保安、售票员、管理、保洁等工作,每天工资也是100元;村里有6个大学生,今年寒假在这里打工收门票,赚到1000多元生活费,高兴地上学去了。平均每天近千游客量,让景区外卖水果、饮料的村民也乐开了怀。”

      “龙寿花海”的火爆,还带火了周边房地产项目。紧邻龙寿村的鸿信·御景湾楼盘,不仅专门把客户带到花海边推介楼盘,还在村里租下53亩地,打造楼盘客户的“私家菜地”,以此作为销售卖点。看到旅游高峰时游客吃饭休息需求大,御景湾甚至放下地产开发商的身段,在村里投资上百万元开了一家农家乐,既借景又借财。

      好民风也 是竞争力

      池塘荷韵、碧野红莓、乡村兰情……在龙寿洋嘉积镇礼都村片区,这些词不仅是对田园风光诗情画意的描绘,也是新型农业基地的名称,它们分别代表了莲藕基地、草莓基地、兰花基地。

      琼海嘉积镇礼都村委会村支书黎文儋告诉记者,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的核心区,绝大部分在礼都村范围内。同龙寿村一样,这里的田洋积水低洼,农作物收成很差,村民除了种植水稻外,主要靠制作陶器为生。“能够成为龙寿洋田野公园的核心区,我们最主要的体会是抓住了琼海建设美丽田园的机遇。”

      “好民风也是竞争力啊。”黎文儋随口冒出的一句话,让很少听到村干部谈“软实力”的记者兴趣大增。“我们除了离城区近一点,其他没什么优势。龙寿洋核心区为什么选择礼都村?我们的好村风民风,以及积极配合政府、积极融入田园城市建设是最重要的因素。

      “礼都村历来民风淳朴,我们村的多文村小组是嘉积镇首批获评的‘好民风’村。政府提出龙寿洋田野公园建设规划后,村民意识到这是改变命运的重大机遇。与有的地方向政府工程狮子大开口不同,我们村民对青苗补偿只要40元/株,同时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前期工作。规划范围内的用地,村民都主动清表。有时土地相关审批手续还没办好,村民就说可以先开工再协调。这样我们的建设步伐就快。附近有的村2013年同时起步规划,现在我们都建成了,他们还没有动工。”

      农民稳 稳地受益

      在打造农业公园,推进景区建设中,琼海时刻以农民意愿为主导,选取了一条农民当前受益最大、长远收益稳定、收益风险最小、建设阻力最小的方式推进:规划先行,首先请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依照市委确定的“三不一就”城镇化原则展开全面规划;景区中一些引导标志景观、管网基础设施、绿道、田野驿站等公共场地用地,由嘉积镇农业服务中心作为投资主体,向村民承包土地建设。以礼都村为例,这部分景区公共用地大概要占地130亩,而这些是纯粹的公益建设,政府并没有任何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嘉积镇探索不改变这些土地的使用属性,整合琼海市国土环境资源局、琼海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琼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多部门涉农资金,按照800元/亩、承租30年的形式向农民租赁。

      “土地所有权还在农民手上,同时确保农民的稳定收益。这些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村庄自身的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和拥护。”黎文儋介绍。

      琼海市规划建设局局长颜帆告诉记者,龙寿洋核心区基础设施总共投入了不到4000万元。“这些钱往年也是要投到农村道路、卫生、土地整理等项目中,现在统一规划整合用到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的基础设施中,相当于搭建起一个承接旅游产业的平台。农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一下子激活了整个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