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建设特色小镇 用最严格的生态标准就地城镇化

18.08.2015  11:07

      原标题:守住底线留住乡愁——琼海打造美丽乡村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纪实②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文明萌发于乡村,集萃于城市。千百年来,那剪不断、久愈浓的乡愁,一直是连接城市与乡村最紧密的纽带。而怎样留住乡愁,也成为城镇化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以“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为原则,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容村貌、培育特色产业、延伸公共服务,让城镇化进程“自然生长、土生土长”,而非“拔苗助长、引种嫁接”……琼海的成功实践,为全国的就地城镇化趟出一条低成本、可持续、因地制宜的新路。

      故乡,在这里越来越美;乡愁,在这里越来越浓。

      用最严格的生态标准

      就地城镇化

      夏日的琼海,碧空如洗。从嘉积到博鳌、潭门,一路走来,一个个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风情小镇分布在城市周边,一条条散发着热带风情的景观带将城市和乡村连成一体。在这里,城市和乡村的边界难以区分,城市文明与乡村传统和谐共存。

      就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13年中央曾提出要求——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而在琼海,这几年遵循的,却是一条更为严苛的标准——“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

      “‘不砍树’是保护生态的红线,‘不占田’是敬畏自然的红线,‘不拆房’是社会稳定、民生和谐的红线”,用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的话:“坚守这三条红线,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的自然、历史和文化风貌。”

      回首来时路,在新型城镇化的征程中,琼海人曾苦苦思索:如何改变近年来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小而不优,新兴服务业不成规模,财政支撑产业单一、过度依靠房地产的现状?

      一番理论思考和论证,琼海市委、市政府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人文优势,吸收国际先进的“田园城市”理念,于2012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把城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嫁接,“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理念。

      “三不”原则,不仅是理论探索和工作方法,更是民情民意和传统回归。用嘉积镇礼都村党支部书记黎文儋的话说,“种树不砍树,修房不拆房”是琼海上百年的传统,“祖屋要有人气,逢年过节海外的亲人回来了,才能找到家。”

      保留生态本底和村形地貌,不改变生活空间,让农民依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去就业,并和市民享受同等标准的自来水、电力、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这就是琼海“三不一就”的城镇化路径选择。

      为50万群众搭起

      “幸福之屋”

      坚守敬畏自然、尊重民意的底线思维,琼海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切入点,对全市进行整体规划。短短几年间,就地城镇化在琼海1710平方公里大地上,为50万老百姓盖起一间“幸福之屋”。

      琼海市委副书记张忠惠向记者形象地解读了这间“幸福之屋”——由四个柱子作支撑:一是12个特色镇,二是3大农业公园,助推农旅融合,三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打造300多公里旅游绿道,实现中心城市、特色小镇、乡村景点互联互通,让全市都成为5A级景区,实现旅游业跨越发展。

      南洋、渔港、黎苗、古邑、农耕…12个风情小镇特色凸显却又原汁原味,改造过程中更是充分尊重民意:塔洋镇改造临街铺面时,原打算隔4米一根立柱,但群众认为太密了不好看,政府最终决定根据铺面灵活调整;群众担心古邑风格木窗不安全,镇政府就出资32万元,为每户加装隐蔽防盗窗,既风格统一,又保障安全。

      以特色镇为中心,琼海就地城镇化向广大农村不断延伸,将乡村园林化景点化,大力培育支撑农村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实现“好看又中用、美丽且生财”。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两年来,依托特色小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琼海乡村旅游活力迸发,仅2014年一年就接待游客245万人次,同比增长113%,并获得当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区)称号,成为海南乡村游的领头羊。

      让老乡在家门口奔小康

      翻天覆地的就地城镇化,一共投入多少钱?张忠惠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三年来琼海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使农村和城市逐步达到同样的基础设施标准。而这5亿元投入,已撬动数倍的社会资本投入城镇化建设:

      潭门南海小镇,已成为旅游热点和海洋主题工艺品集散地,两年来吸引民间投资30亿元。刚刚结束的首届“潭门赶海节”,两天吸引全国游客11万人次。目前潭门临街商铺年租金从2013年的6万元左右,涨到24万元还“一铺难求”,2014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同比增长87%;

      博鳌天堂小镇的建设,推动了投资10亿元的中信博鳌风情广场建设,还催生了9个各具特色的主题酒吧,临街铺面租金涨了一倍;

      ……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琼海大手笔连片规划的龙寿洋、热带滨海和万泉河三个大型国家农业公园,总面积近15万亩,囊括全市一多半的农业人口,成为农民的美丽家园,致富产业园、市民的公园、游客的乐园。

      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琼海已有5000多名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业创业,从传统的农民变身“新型职业农民”,收入渠道也从过去的单纯种养殖,扩展到铺面经营、土地出租、打工收入和农业生产四大渠道。2013年,琼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56元,年均增长13.2%,增量全省第一。

      敬畏自然、关注民生、着眼发展。琼海“三不一就”新型现代城镇化的探索,在“城镇改造”与“留住乡愁”之间找到平衡点,模糊了城乡的边界,均等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搭建“农旅融合”产业模式,避免了“异地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激发起农民自建“美丽家园”的积极性,为全国类似地区推进城镇化探索出一条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