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博鳌镇“南洋风情”设计方案出自返乡大学生之手
原标题:博鳌镇"南洋风情"设计方案出自返乡大学生之手
“以前来博鳌拍照片,觉得和国内其他小镇没什么区别,现在来博鳌拍照片,一眼就能看出这里的特殊风情。”博鳌镇副镇长、2010年大学毕业的河南女孩彭飞说起博鳌的新变化有些停不住,在她心中,因为有了亚洲论坛,博鳌得以全球闻名,但如今这个独具博鳌特色的海边小镇却是博鳌人一步步摸索建设起来的。
2001年之前,博鳌还只是海南岛东部琼海市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居民大多以经商和捕鱼为生,也有些人耕作坡地和水田。虽然当年博鳌的象征是港口边的圣公石,但其上铭文“圣石捍门依绝港,中流作柱挽狂澜”也只能孤独面对大海和风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知道博鳌,博鳌人对世界也没有多少了解。
72岁的退休广播站站长莫泽禹回忆:那时的博鳌三条街拼起来也就200米长,镇子里有饭店一家,百货商店一家,杀猪的人杀一头猪不够卖,杀两头又卖不完。当地村民或种田,或打渔。每年农历5月至9月,鱼市热闹,但老百姓整体生活水平很低。
2001年2月27日,由25个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发起的博鳌亚洲论坛正式创立,位于万泉河入海口的博鳌镇被定为论坛总部的永久所在地。这一非官方、非营利、定期、定址的国际性论坛从一开始即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盛事,此后每年都会为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共商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博鳌小镇的命运发生巨变,与博鳌亚洲论坛紧密连在一起,更与中国以及亚洲的迅速发展同步。
当世界的目光聚焦博鳌亚洲论坛,博鳌人也将目光投向这一盛会。每个博鳌人都在问:“博鳌亚洲论坛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能从论坛找到什么机会?”
莫泽禹记得,一时间,博鳌玉带滩码头多了很多船,运送旅客的船。玉带滩“吉尼斯之最”的名声借着论坛的影响传遍岛内外。“当时最热闹的就是买船。”莫泽禹说,随着客流增加,村民纷纷合作成立旅游公司,几年下来,由当地农民办的旅游公司就有四五家。
最靠近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会址的南强村,也最早受益于博鳌品牌带来的发展机遇,2002年,该村总结出了“借助政策东风,发挥本村资源优势,先创建文明生态村,再以文明生态村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思路,带头掀起琼海市创建文明生态村的热潮。
由此,博鳌小镇的各项设施陆续完善。来此的游人成倍增加,对万泉河风光赞叹,为玉带滩美景倾倒。
然而,博鳌人看到,来博鳌的一车车游客直接去了论坛旧址,很少在镇上停留。博鳌的热闹,似乎只有每年的那几天。
彭飞仍记得2010年她走进这个小镇时的感受,“觉得整体环境还好,但还是一个乡镇。”彭飞说,亚洲论坛对当地发展的推动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2012年,博鳌亚洲论坛已成立11个年头,琼海市提出在全市建设“田园城市、幸福琼海”,出台“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三不一就’”城镇化方案。博鳌镇也开始了又一次蜕变。
博鳌镇政府找到设计公司,做的设计却“千篇一律”。“把乡镇、农村推倒,建罗马柱,搞石膏雕像,都是宏大的设计。”彭飞说,几个设计公司做的设计,无论从设计费还是建设费用,都非常高,“有的要两个亿。”后来,这些设计被镇政府一一否决。
最终,返乡大学生王敏的设计获得青睐。她2009年回到家乡琼海后,在博鳌镇政府对面的一间老房子中,把喂猪槽、破旧的陶缸、老椅子、老缝纫机搬进去,打造出“老房子”,其后又打造了充满旧南洋元素的“南洋馆”。
按照王敏的设计,琼海民居的“青砖文化”被放到整个小镇,辅以山水花鸟、梅兰竹菊等彩绘和石雕,博鳌镇的“南洋风情”开始展露在世人面前。
如今,行走在博鳌的街道,色彩和线条的运用、外墙的涂绘、木雕门窗以及各种窗顶花、花架、盆栽的点缀,处处都是优雅闲适的南洋小镇特色。
与此同时,博鳌镇周边的朝烈、美雅等5个自然村的乡村特色资源也被整合规划、连片开发,打造成主题鲜明、特色各异的田园村庄。
“以前连个简介都没有,现在把美丽的、有意思的东西都呈现出来了,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彭飞说,博鳌镇改造升级以后,与亚洲论坛的联系更加密切,论坛召开期间,不少嘉宾都对博鳌小镇的变化感兴趣,也会接受博鳌镇的参观邀请,切实感受小镇的每一处细节。
在得到论坛嘉宾关注的同时,博鳌也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认可。仅今年春节期间,博鳌小镇每天要迎接4万多各地游客,这让仅有两万多人的博鳌镇煞是忙碌了一番。而即将开幕的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也和往年一样,紧跟亚洲发展的新变化,将“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列为年会主题。
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与红利、塑造政商关系新生态、亚投行、食品安全、雾霾与健康、自贸区等等这些亚洲及中国热点的问题,均被列入73场各类活动、分论坛中。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除了这些热点话题之外,论坛还首次开设了农业、司法和宗教板块。
虽然进不了论坛会场,但彭飞仍密切关注着论坛的每一条新闻,她说,论坛的每一项议题都是时代前沿问题,这些大事讨论好了,解决好了,博鳌镇也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