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会山镇“薄弱学校”正逐步消失
琼海市民族中学。 蔡倩 摄
如果你现在来到琼海市会山镇墟,很容易被会山镇学校所吸引:漂亮的教学楼亮丽坚固,绿树红花妆扮校园,墙壁、门窗上装饰着苗族黎族特色图案,围墙上绘着民族传统文化故事。与当地群众聊天,你会发现“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学校是我们当地最亮丽的风景”等话语越来越多地从群众嘴里说出。偏远苗乡黎村有了优质学校——这是会山镇的山村群众切身的感受。
“琼海会山要建全省一流的少数民族学校。”琼海市教育局局长李名广满怀信心地说。
拨款2000万元翻新改建会山中心校
会山镇地处琼海西南部的偏远山区,是琼海市唯一的苗族黎族聚居镇。曾经这里的学校建筑设施落后,孩子们想就近上好学校,是个“老大难”。
近年来,琼海依据“一镇三优”工程计划,决心在农村办起优质学校。“一镇三优”即在每一个镇办好一所优质初中、一所优质寄宿制中心学校和一所优质中心幼儿园,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哪一个更大呢?”会山镇中心学校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上,老师正借助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学生们踊跃地举手回答。这所学校已经实现了教学电子白板全覆盖式教学,有助于老师开展多样化教学和创造性教学。
会山镇中心学校副校长陈洪告诉记者,琼海市政府拨款2000余万元,翻新改建会山镇中心学校,并完善配置校园美化绿化设施、标准化运动场地、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体育器材室等设备,让乡下小学不逊色于城里的学校。
“有肉,有蛋,很好吃,还不要钱呢!”
“有肉、有蛋,很好吃,还不要钱呢!”元旦前,一天下课后,端上餐盒的苗族学生刘一菲一边大口吃着饭菜,一边告诉记者,根据琼海少数民族学生“三管”政策,她在校期间每天可享受7元标准的伙食。
吃过午饭,刘一菲带记者到学生公寓参观。这是一栋崭新的公寓楼,窗明几净,20多名学生住一间宿舍,两名学生睡一张床,床单、被套、枕头等床上用品都由学校统一配备。
东太学校校长王世运介绍,2012年由琼海市财政局拨款253.8万元,盖起了这栋小学公寓楼,解决了小学生的住宿问题;2014年,琼海市政府又拨款近13万元作为少数民族生的餐费补贴。
学生李小林的父亲说,琼海农村的民族学校越办越好,他们没想着把孩子送出去读书。
优秀老师定期来上示范课
“嘉积二中的优秀老师定期来学校上示范课,我们学校的老师也会上市区知名中学去听课。”琼海民族中学校长王志告诉记者,琼海教育局所推行的“三教”式创新交流机制,让偏远少数民族学校的师资力量壮大了不少。
“三教”即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青年教师进城跟班学教、农村紧缺学科教师走教这3种形式,有利于促进琼海城乡教师资源合理流动。
李名广介绍,从2010年至今,琼海共有286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216名农村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跟班学教,428名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和英语等小学紧缺学科教师“走教”。
从2009年至今,琼海市东太学校教师有21人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奖,32人次获得省级奖项。会山镇中心学校中心小学自2012年以来,每年增加学生120余名,少数民族的孩子们不再辍学,外出求学的学子们陆续回流。会山镇的薄弱学校正逐步消失。李名广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将来“琼海会山要建出全省一流的少数民族学校。”(记者 蔡倩 通讯员 吴忠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