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琼州 一步千年!海南文博游热潮涌动
游客在南海博物馆参观。 本报记者 袁琛 摄
■ 见习记者 刘晓惠
“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方数千里。”明太祖朱元璋曾敕文形容当时的琼州。明代理学名臣、海南才子丘濬依此作《南溟奇甸赋》,以雄奇恣肆诗篇描绘海南岛的高山、大河、峰峦和江水。
岁月更迭,时空斗转。如今,世人不仅能从丘濬的诗篇中品读海南岛的钟灵毓秀,还可到访博物馆,亲身游历流动着的《南溟奇甸赋》。
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的交错在博物馆里写下独特的注脚。云端“上新”、文创“破圈”,博物馆已成为许多年轻人不可或缺的知识宝库和打卡热门地。跟着海南日报记者来看看文博游热潮如何在海南涌动。
深读南溟 琼俗大荟萃 方寸见传统
仲夏时节,走进海南省博物馆,温润舒朗的微风拂面,古朴典雅的气息舒心。
省博物馆巧借“南溟奇甸”之题,以赋之篇章内容为纲,编创出“南溟奇甸”展陈体系,向观众展示出海南的自然地理、独特资源、神奇文史、奇风异俗和海洋文明的奇特画卷。
步入以“仙凡之间”为主题的海南风情陈列馆,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民族文化在海南汇集、融合、发展的结晶逐一呈现——火山文化、南洋骑楼、黎族织锦、苗族文绣……从琼北、中部绵延至天涯海角,在博物馆里纵观全岛,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把漫山遍野随处可取的火山岩石作为建筑材料,造出来的房子石缝严密、墙有细孔,冬暖夏凉、宜居舒适……省博物馆把海南火山地区的民居等比例复制到展馆里,漫步其中的参观者无不感慨当地居民在火山岩上开采、雕凿、刻画、砌筑的高超技艺,冰冷坚硬的石材在民族智慧的交融里,变成了一件件富有灵气的石质艺术品。
沿着火山民居再往前走,微缩的蔡家宅引人留步。仔细一瞧,参照骑楼风格设计的走廊四通八达,中堂则是古香古色的中式建筑,门窗橼垣上的雕花精致秀美,即使是微缩的复刻品,也能把蔡家宅中西合璧的匠心之美淋漓展现。
“琼海的蔡家宅、澄迈的李氏宗祠、海口的火山民居……博物馆仿佛是荟萃了海南各地民俗的万花筒,让我一次阅遍琼岛山水。”来自辽宁的游客林珊到海南的第一站就奔赴了省博物馆,她被眼前陈列所吸引,决定亲身走进这些人文景观一睹风采。
山路蜿蜒,林海葱郁。藏于琼岛中部五指山市的海南民族博物馆也是深读海南民俗文化的好去处。
走进民族博物馆,四合院式的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尽显古朴壮观。馆内开设8个展厅,藏品10896件(套),陈列展览反映了从新石器时期起的各个历史阶段黎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
进入省民族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钻木取火、泥片制陶等传统农耕器具,它们静静诉说着海南千年的农耕历史。在玻璃橱窗里,长188厘米、宽124厘米的黎族龙被是省民族博物馆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被上绣有双凤朝阳麒麟。龙被是公认的黎族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也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王朝的珍品之一。
“这些文物就像一部纪录片,宏伟而又细致地展示了海南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值得细细品味、再三品味。”参观省民族博物馆的游客黄英宁说。
精美的龙被花纹图案。本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智慧文旅 南溟泛新舸 科技助远航
南溟浩瀚,帆影绰绰。据古籍记载,早在秦汉时期,我国环南海而居的沿海居民就已航行于南海之上,并穿越南海诸岛,开展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书写了源远流长的南海海洋文明。
南海海洋文明作为我省各大博物馆的“C位主角”,在科技创新与文物保护的“跨界”携手下,博物馆里古老的南海海洋文明以精准智能、多元互动的新面貌展现在公众面前。
“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是省博物馆基本陈列。展馆复原了“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原貌和沉船所处的海洋环境。沉船出水文物碎片、南海海洋动植物标本以及珊瑚石沙等展品,营造出海底的真实世界。
沉船复原遗址的上方,360度环幕上循环播放着《南溟泛舸——华光礁I号的前世今生》纪录片,影片的播放采用高科技激光投影机和先进的播放系统设备,清晰呈现出华光礁I号的宏伟气势。静态的遗址文物和动态的环幕特效,让参观者仿佛穿梭于南海的昔日于今朝之间,更能感悟沧桑海疆的峥嵘变迁。
上传自拍照即可自动生成个人专属游记,带上VR眼镜就能将异地专家“带到”身边,智慧型服务机器人不仅可以为观众导览和讲解,还具备人脸识别功能和VR技术,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水下考古……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科技的助力盘活了博物馆资源,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南海博物馆是较早探索智慧文旅的博物馆之一,5G的创新应用提升了博物馆安保、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智慧化水平,不管是哪方面的尝试,都是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南海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用科技赋予文博新的生命力。”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说。
借助科技的翅膀,博物馆里泱泱南溟泛起了新舸,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科技推动文博新浪潮。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省正积极推进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以科技赋能馆藏资源管理和数字化利用,让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打动更多的青年人。
小众体验 藏品百花放 文物满目新
逛博物馆,除了到海南省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等综合性文化场馆,还可以选择去一些小而精的小众博物馆。作为文博舰队中的补充力量,小众博物馆的收藏品颇有特色,常有业内人士或文博发烧友慕名而来。
在海口市美兰区琼山大道288号,坐落着一家以海南元素为主要藏品的民办木石博物馆——海南楚风木石博物馆。
楚风木石博物馆分为室外馆和室内馆,馆藏作品千余件。室外馆为海南特有树种盆景园,展出40多种以原生海南树材创作的盆景,如野漆、吊壁、山桑、穿破石、夜来香等。室内馆则分为南渡江树化石、南渡江古沉木(阴沉木)雕和海南黄花梨三部分,其中,南渡江古沉木雕刻作品如《十八罗汉》《达摩》《屈原》《苏东坡》等惟妙惟肖,令人驻足流连。
馆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尊经过亿万年演化而成的南渡江树化石。“这个化石最难得的地方,就是正处于没有完全玉化的阶段,这让它不仅保留了树的纹理及特征,同时也有着玉的晶莹剔透。”楚风木石博物馆馆长胡庆魁介绍,许多参观者慕名而来,无不为大自然的巧夺天工而惊叹。
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西黎村,也藏着一座民族文化展示馆——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
展示馆里陈列着女性装饰品、生活器具、农耕工具、纺织工具、狩猎武器、黎锦等各式各类黎族群众曾使用过的器物,藏品有数千件之多,涵盖黎族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还有一些博物馆藏在大学校园里。三亚学院照相机博物馆里,既有德国的徕卡、英国的刀梅、法国的金鸡、美国的柯达、日本的柯尼卡、苏联的列宁格勒等世界经典相机,也有海鸥、上海、凤凰、珠江、天坛等国产精品相机,它们静静诉说着时光往事,见证着人类定格记忆的光影史。
散发着文艺气息的言·艺术馆,把清风明月揽入厅堂的三亚月影艺术馆,背靠万亩椰林的海南椰雕文化艺术展览馆……当前,许多的民间博物馆也开始把目光投向年轻受众,或寻求跨界合作,或以独特主题为载体,在百花齐放的民间收藏市场,向观众兑现博物馆“你给我一日,我给你千年”的无声诺言。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