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扶贫甘露 精准温润贫困户

12.05.2016  09:34

探索“扶贫+”模式,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有特色,得到国务院扶贫办肯定
琼中扶贫甘露 精准温润贫困户

  精准扶贫,如同一场与贫困作斗争的持久战。作为精准脱贫的“首场战役”,建档立卡成为重要的制胜环节。谁家穷?为啥那么穷?穷根在哪?这些问题不摸清楚,扶贫工作就难以开展。

  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位于海南中部山区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也曾一度陷入“扶贫工作如何开展”这个困局当中。从一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开始,困惑慢慢破解了。

  自2014年起,琼中县委、县政府把精准脱贫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整合资金为手段,以基层党建为保障,探索“扶贫+”模式,认真开展建档立卡“345”活动(即:落实三个到位,严把四道关口,建立五项制度),走出了一条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动态管理的琼中特色建档立卡路子,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委省政府的肯定。

  1

  盯紧“”字

  不漏一户一人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就必须用好“建档立卡”这把精准识别的钥匙,一对一地“开锁”。

  2014年起,琼中坚持将建档立卡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各级部门“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县委书记孙喆为组长,县农业局、县扶贫办等1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实行党政同责、上下联动,层层分解任务,逐级签订责任书,推行“一把手”带头研究重大问题、带头协调难点事项、带头狠抓任务落实、带头开展检查督办的“四带头”机制,全面构建“县级统筹、乡镇主抓、村两委配合”的建档立卡责任网络。

  “我们牢牢盯紧这个‘准’字,进村挨家挨户摸家底,做到一户不漏、一人不落,认真开展贫困户登记工作,力求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全面,为精准扶贫提供可靠依据。”孙喆介绍说。

  走进琼中扶贫办,笔者翻开装订整齐的《贫困户登记表》,全县贫困户的家庭成员、致贫原因、生产生活能力、收入来源等情况准确详实,一目了然。扶贫办负责人介绍,2015年,琼中把全县划分为22个片区,派出450多名干部,配合22个省调查组,开展了“一访二问三听四看五查”的“12345”调查行动。

  同时,按照贫困对象识别程序,开展一申请、三计算、一评议、两公示、一公告的“13121”识别行动,由农户、村两委、驻村帮扶工作队、乡镇、县级逐层签字,精准识别。目前,全县识别贫困人口26598人。

  为了确保不错漏一户一人,今年2月,该县四套班子领导主动牵头组建10个抽查小组,对入户调查工作开展了“回头看”,针对贫困户错漏情况,将督促各乡镇再核查、再识别、再公示。

  2

  做足“三大文章

  把好精准帮扶关

  “你家几口人?主要收入来源有哪些?孩子还在上学吗?”低矮的瓦房前,帮扶干部拉着贫困乡亲的手,与他们拉家常,耐心询问乡亲们这几年的家庭境况,并认真地做着记录。这样的场景,在琼中建档立卡工作的“大屏幕”中频频回放。

  做足联心富民文章,琼中深入开展县级领导“四联三问”、党政机关“联村帮扶”、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领头雁”培养等活动,实行“县级领导挂点、县直部门包村、乡镇包片、干部包户”的四级联动帮扶模式,对贫困户帮思路、帮资金、帮门路、帮技术、帮党建,实现帮扶全覆盖。

  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琼中湾岭镇便立即选派60名干部与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从摸清底数入手,对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镇干部的工作态度让我们很佩服,为了摸清每户村民情况,在我们村走访了五六次,成了乡亲们的大熟人。”竹朗村村民小组组长陈传江树起大拇指说道。2014年,湾岭镇精确识别贫困户1467户5866人,并通过产业扶持、基础设施扶贫等措施,当年实现减贫人口202户826人。

  与贫困户“结穷亲”,为精准帮扶号准了“”,接下来便要选好“药方”。为此,琼中制定了“1+10”精准脱贫措施,即出台一个总纲《琼中农村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配套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业、基础设施、教育发展、光伏发电、金融服务、生态补偿、转移就业、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十个一批”脱贫专项实施方案,并对照群众致贫原因、发展意愿,列出脱贫需求清单,菜单式勾选对应的扶贫措施,为贫困户“量身订做”增收项目,使扶贫措施与贫困户需求有效对接。

  3

  搭建“两个平台

  把好精准监测关

  扶贫路上没有一劳永逸,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在县四套班子综合办公大楼里,一幅县、镇(乡)、村三级脱贫攻坚(2016-2018)“作战图”十分醒目,图上罗列了贫困人口分布、脱贫时间安排、致贫原因等重点内容,如同立下一道道“军令状”。

  琼中县政府副县长吴钟良介绍,为做到动态监测、联动反馈,琼中搭建线上、线下两个监管平台,把好精准监测关。实行村级初审、乡镇复审、业务部门审核、扶贫部门核定备案的“四级联审制”,对符合脱贫条件的脱贫、对不该纳入的剔除、对返贫的重新建档立卡,做到有进有出、实名制动态化管理。

  “通过‘挂图作战’,能使精准扶贫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工作职责更加明确,从而实现有的放矢、精准发力。”除了以纸质档案台账作为线下监管载体,琼中还充分利用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建立贫困户电子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进村入户调查,及时更新贫困人口数量、贫困家庭经济收入、产业扶持情况等数据信息,分期分段进行脱贫比对,实现动态全程监管。

  “精准扶贫是一项民生福祉,百姓的大事,来不得半点含糊,我们要做的还很多。”孙喆说,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如今琼中已铺就了一张精准扶贫脱贫的作战图,一份“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十个一批”脱贫工程,形成了一套顶层设计完善、可操作性强、具有琼中特色的扶贫攻坚系统。

扎紧制度笼子,创新工作机制
琼中“五项制度”为建档立卡“护航

  “扶贫工作开展进度如何?有多少贫困户退出?”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每个季度的建档立卡工作例会上,县领导与相关职能部门及乡镇、村两委干部相互齐聚一堂,围绕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展开交流讨论,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排疑解难。

  建章立制是建档立卡工作顺利开展的法宝。在建档立卡过程中,琼中坚持扎紧制度笼子,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五项制度”,为建档立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我们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专题会、季度例会、现场办公会、领导碰头会等方式,定期通报情况、交流信息、研判形势、解决问题、部署工作,实现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与行业数据库有效对接。”据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长丰介绍。

  除此之外,琼中还建立了督查检查制度、工作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社会监督制度等,为建档立卡“护航”。

  其中,督查检查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时间节点,实行“一日一报告、一周一小结、一周一通报”督查制,要求乡镇每日上报调查情况表,每周上报调查小结表,以简报形式通报建档立卡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建立脱贫攻坚督查问责和年度报告制度,实行“双周报、月督查通报、季分析研究、半年总结、年考核”机制,

  工作考核制度将扶贫攻坚任务分解落实到27名县领导,25个牵头负责部门,以脱贫成效作为评价党员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选拔使用、年度考核等次确定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全面构建了“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大扶贫+”考核体系。

  在县级层面,制定出台《县直机关单位脱贫攻坚实绩考核方案》,划定6类40项考核内容,实行量化评分考核,对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部门,约谈主要领导,督促整改落实;在乡镇层面,制定出台《乡镇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和《乡镇扶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对乡镇党委和政府,进行减贫成效、精准帮扶、资金使用、产业发展等8大类29项内容考核。在村级层面,制定出台《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围绕5大类28项内容,对选派干部工作实绩进行精准考核。

长征镇:精准识别贫困户建档立卡有成效

  地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部偏南的长征镇,拥有47个自然村,总人口8175人,贫困人口达35.9%。作为琼中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全镇最大的民生工程。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摸清情况,建档立卡至关重要!”据长征镇党委书记邵正斌介绍,在开展扶贫发开工作中,长征镇坚持打牢“一个基础”,创新“一项机制”,强化“五大举措”,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严格执行“一申请、一调查、一评议、两公示、一公告”贫困人口识别程序的同时,长征镇注重运用新平台新载体,大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扶贫对象的识别上,建立了单位部门上下联动的联查联审机制,较好地杜绝了“人情扶贫、关系扶贫、亲属扶贫+”现象的发生。

  2014年、2015年,国务院督导组两次到长征镇检查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时,对该项工作均给予了充分肯定。

  算清“底细账”,迈好“帮扶步”。在完成建档立卡工作精准识别贫困户后,长征镇通过强化特色产业脱贫、基础设施脱贫等“五项措施”,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2015年,全镇累计种桑面积2079.8亩,产茧量20.33万斤,首次突破20万斤,产值274.9万元,自2014年以来连续两年蚕茧产量高居全县第一。

  烟园村原是长征镇贫困山村之一,全村168户818口人长期守着粗放管理的橡胶、槟榔、水稻和山兰稻等传统农业产业过穷日子。2013年起,全村125户贫困村民开始种桑养蚕,如今大部分村民脱贫。

  长征镇还重点瞄准贫困村、贫困户,把富美乡村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和促农增收的有效载体,整合富美乡村、小型农田水利、田洋综合整治、环境卫生整治等资金项目,加快推进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道路村通、特色村寨创建等项目建设。2014年来,共打造烟园村、什仍村委会冲打林村、万众村委会毛项村、福加新村等4个富美乡村建设点,建设点村民受益率均达到80%以上,培育致富带头人28名。

  2011年-2015年,全镇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从673户2938人减少为410户1788人,贫困发生率由35.9%降为21.8%。

精准实干抓扶贫 琼中山村奔小康

  茵茵绿草的村道,木色别致的凉亭,鳞次栉比的青瓦农屋……5月10日,走进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大边村,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尽收眼底。这个昔日的贫困山村,通过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一系列扶贫举措,如今旧貌换新颜,焕发出靓丽的“身姿”。

  大边村的美丽蜕变,是琼中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输血”到“造血”,从“撒胡椒面”到“攥指成拳”……去年以来,琼中创新机制,精准实干,精准扶贫,大力实施十大脱贫工程,使一个个偏远的贫困山村搭上了增收“快车”,一个个贫困户脱下了“穷帽”,朝着幸福小康之路阔步前行。

  如今,这块涌动扶贫攻坚大潮的中部山区土地,正结下靶向治疗、精准滴灌的扶贫硕果。

  用真情把脉,用真心找穷根

  如果说富裕地区各有各的致富模式,那么贫困山区贫困的原因便大抵相同——山多、路远、耕地少、策难施。

  琼中是集山区、民族自治地区、革命老区、生态保护核心区“四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如何实现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的“双重跨越”,是长期盘绕在领导干部心中的一道“”。

  为了找到扶贫根源,去年7月起,县委书记孙喆用两个月时间,率领各级领导干部深入44个贫困村,走访了4000多户贫困户。之后,多次召开专题理论研讨,摸清了全县的“”家底。

  “经过梳理,我们查找出五大突出难题。”孙喆扳着手指一个个地数: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基数大、贫困群众思想观念滞后、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和生态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孙喆说,主要根源还是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身上,办法不多、老思路不灵、措施不力……

  千难万难,用真心、真情、真利益赢得民心就不难。扶贫攻坚也一样。

  天气闷热,大边村村民王万启和妻子王梅花在家中大厅纳凉,有说有笑。去年底,他们和村里的49户村民一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住宅楼,告别了雨天在家中用桶接水的日子。王万启告诉记者,他家原是村里的贫困户,自从成了县委书记“一对一”帮扶扶贫联系户之后,好日子便慢慢开始了。

  “去年以来,孙书记来我们家不少于10趟。”王万启说,县委书记每趟过来都带村民的难题回去,过不了多久就都解决了。“我们村住房难,新房建起来了;基础难,村里环境美起来了;产业难,政府扶持养殖黑山羊、山鸡、蜂蜜和泥鳅!

  只有找准致贫原因,才能对脱贫致富“对症下药”。通过掌握贫根和对形势的研判,琼中从实际出发,成立由孙喆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和年度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推行“一把手”带头研究重大问题、协调难点事项、狠抓任务落实机制,明确县、镇、村三级帮扶责任制和工作台账,构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扶贫出招有特色,“扶贫+”惠民生

  “贫困村、贫困户最期盼解决的实际问题,成为我们帮扶的重点。”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长丰说,琼中全面启动“扶贫+”,加快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等“十个一批”脱贫工程, 带动了一批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贫困山区的脱贫,难在没有资金、产业和技术支撑。

  没有资金?那就实施金融服务脱贫工程。一片橡胶林下,阵阵山风吹拂,凉意十足。一小群黑山羊在陡坡上觅草、嬉戏,蹦地正欢。罗马村贫困户王成越的妻子邱洪梅在周边不断地“哟喝”。去年底,王成越向农村信用社贷款1万元买了9头黑山羊,如今已经生了7个羊崽。“十几头羊价值几万块钱了,今年脱贫不成问题。”对于政府贴息扶持的养羊产业,王成越信心满满。他说待到把羊卖后,有了钱,打算再向信用社贷5万元建新房。

  为了解决扶贫资金难题,琼中整合使用专项扶贫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建立每年不低于20%增幅的扶贫开发财政投入机制。

  没有产业和技术?那就实施农业特色产业脱贫工程。吊罗山乡的一片深山中,一排崭新的鸡舍掩映在山林之间,其中山鸡纷飞,不时传来一阵阵啼鸣与啄食的声音,显得格外热闹。“政府在家门口为我们建起了养鸡场。”吊罗山乡什插村的贫困户陈政东说,今年1月,政府投入30余万元,修建鸡舍15间,在政府的扶持下,他们开始发展山鸡养殖产业。

  去年还是贫困户的罗马村村民林富,今年却成了村里的养羊大户。他去年贷款2万元买了16只羊,开始了他的产业生涯。“技术方面没有问题了,村干部经常组织我们几个去培训。”林富告诉记者,每隔一段时间,他和村里的贫困户便被请到镇里学技术,热带农业科学院的专家给他们教学。如今,养羊技术他已掌握了不少。

  优先在贫困村开展特色产业“百村百社、千人万户”创业致富计划,引导贫困户发展桑蚕、养蜂、养鸡、稻鱼共生等特色产业,近年来琼中培养了225名贫困户成致富带头人,带动了2238户贫困户脱贫。

  干部精准实干,扶贫成果显著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琼中把基层党组织作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和战略支点。

  “阿嫂,羊生崽后半个小时内要吃上羊母乳,这样存活率就高了……”在罗马村的田埂上,岭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黄海军一边追着村民邱洪梅,一边向她讲解养羊的技术。黄海军是省农信社的员工,自去年7月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一方面加强村里的党建工作,另一方面大力抓扶贫攻坚,帮扶贫困户办理小额贷款,用于危房改造和产业发展等。

  几乎天天和贫困户打交道的黄海军,对于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和困难情况了如指掌。去年底,金妙朗村贫困户王文养了500多只山鸡,销路无门。黄海军得知后,便通过微信平台宣传山鸡,打开销路,还主动联系海汽快车,利用海汽快车的交通网络平台,让王文的山鸡“”向全岛。去年,王文养的山鸡收入6万余元。

  像黄海军一样,琼中目前有40名优秀干部在基层农村担任第一书记,为基层百姓致富服务。今年来,琼中选派一批熟悉党务、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选派588名干部对100个村庄进行驻点帮扶,协调投入资金达4328万元,解决了一批贫困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

  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琼中深入实施“联心富民”工程,开展城乡党建“四联三问”、结对帮扶、“双争四帮”、选派第一书记等活动,推动人财物向贫困村党组织、贫困户倾斜,全面构建了“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扶贫攻坚整村推进

  大边村旧貌换新颜

  一排排低矮破败的土坯房里,前墙掉土、后墙裂缝,遇上刮风下雨天,村民们个个愁苦不堪。这是3年前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大边村的真实写照。

  如今再次回访大边村,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49栋红顶白墙的砖瓦房整齐地排列在道路右侧,户户门前花草点缀、绿树成荫,住进新房的村民们更是喜笑颜开。

  “这新房是政府给盖的,房子有90平方米,三室一厅,还有个小院子呢!”走进村民王万启家中,沙发、茶几、液晶电视等一应俱全,屋内的摆设几乎和城里人没什么区别。“终于不用害怕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了。”王万启妻子王梅花感慨地说。

  由于人多地少、产业单一,大边村一直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为此,在县委书记孙喆的率领下,县委办、发改、扶贫等相关部门多次为大边村急需解决的难题、产业发展“把脉”,孙喆更与村民王万启结下“穷亲”。

  针对该村实际,2014年琼中将该村纳入全县整村推进重点建设村庄,并列为当年富美乡村建设示范点,充分整合省、县一级财政配套资金2348.14万元,全力推进金融服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扶贫开发工程。

  琼中采取“小额信贷(政府贴息)+农户自筹+危房改造资金”方式,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农民住房财产权“大边村”模式。一栋造价15万元的110平方米新楼,除了贷款、危房改造的补贴,村民自己只要掏出两三万元,即可住进新房。

  经过近3年的精准扶贫,如今大边村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更发展起养蜂、养羊、养山鸡、泥鳅养殖等特色产业。2015年,全村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47户142人下降为7户29人,减幅达85.1%。

琼中十大脱贫工程

  实施农业特色产业脱贫工程。开展农业特色产业“百村百社、千人万户”创业致富计划,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桑蚕、稻鱼共生、益智、养鸡、养鹅、养蜂、养羊、养牛等八类农业特色产业,2016年整合产业发展资金1.04亿元,每年人均3000元左右的标准给予种苗或物资扶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带动贫困户奖补政策,即: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户以下(含)按2000元/户给予资金帮扶,6—10户(含)按3000元/户给予资金帮扶,11—20户(含)按4000元/户给予资金帮扶,20户以上按最高标准10万元给予资金帮扶。

  实施生态旅游脱贫工程。以全域化旅游为目标,以乡村旅游为主线,以景区建设、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和乡村旅游为互动,2016年整合乡村旅游、富美乡村、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资金3.62亿元,着重打造云湖、红岭、和平等10条“奔格内”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东部、北部、西部、南部、中部等5大乡村旅游片区,加快推进琼中“奔格内”国家步道、房车露营地、民宿客栈和乡村巴士停车场建设,引导支持贫困户参与农家乐、民宿、旅游商品开发等业态,力争年内旅游村寨覆盖贫困自然村30%以上。

  实施基础设施脱贫工程。以“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2016年整合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7亿元,重点投入到贫困村整村推进、“富美乡村”建设、电网升级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尤其在农村危房改造方面,投入8070万元改造1400户,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重建(新建)的每户补助6万元,修缮加固的每户补助2万元;对于一般农户,重建(新建)的每户补助5万元,修缮加固的每户补助1.5万元。

  实施教育发展脱贫工程。率先在全省实施高中教育阶段“三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贫困儿童,按3000元/年/生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对义务教育贫困学生,按1750元/年/生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对普通高中贫困学生,按均3000元/年/生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和生活补贴;对贫困中专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课本费,并按照4500元/年/生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和生活补贴;对考入或在读高等院校的贫困学生,给予生活补助2000元/年/生、学费资助5000元/年/生。2016年投入436万元解决3947名贫困学子上学难的问题。

  实施光伏发电脱贫工程。采取政府补贴大部分、企业让利和免费运维、贫困户自筹的方式进行扶持,对安装单晶硅太阳能组件(29160元/套/户)的贫困户,政府补贴每户27160元,每户自筹2000元;对安装多晶硅太阳能组件(26520元/套/户)的贫困户,政府补贴每户24520元,每户自筹2000元;对安装薄膜太阳能组件(39972元/套/户)的贫困户,政府补贴37972元,贫困户自筹2000元。贫困户自筹资金有困难的,可通过光伏发电组件担保贷款,政府全额贴息。2016年投入1300万元,为450户贫困户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创造3000元的稳定经济收入。

  实施金融服务脱贫工程。与省农发行、省信用社分别签订授信100个亿、50个亿信贷资金,撬动金融资本投放到贫困村人居环境、乡村旅游建设、基础设施等项目;鼓励贫困户利用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进行抵押贷款,用于改善居住环境或发展生产,最高可达10万元;延长贫困户贴息期限,针对贫困户的农房抵押贷款贴息期限延长到8年,针对贫困户对光伏等产业项目的贷款贴息期限延长到5年;建设20间农村金融服务室,为农民提供快捷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及时解决农民的金融需求。2016年,新增贷款金额5亿元,其中涉及贫困农户贷款2260万元。

  实施生态补偿脱贫工程。以改革森林保护投入机制和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为出发点,加快推进生态直补试点,提高公益林生态直补标准,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生态公益林地块内树种为橡胶、槟榔、油茶等经济林的,补偿标准为200元/亩/年;地块内树种为马占、桉树等其它用材林的,补偿标准为400元/亩/年。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招聘10名贫困群众充实到山林防护、农村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地脱贫。

  实施转移就业脱贫工程。做好“输血式”就业扶持,实施“雨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采取劳动技能订单式免费培训,定期组织外出务工活动,提高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做好“造血式”就业扶持,以全域化旅游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扶持培育一批旅游休闲、餐饮住宿、酒店管理等企业,对优先录用贫困对象的企业,实行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为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做好“大众创新、万众就业”扶持,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通过设立就业创业资金、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退伍复员军人、优秀大学毕业生、乡贤能人等返乡创业。2016年投入资金655万元,扶持贫困户提升就业技能564户619人,转移劳动力1012户1824人。

  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工程。对地处偏远、生态敏感的贫困村庄,彻底整体搬迁,做好安置点产业扶持和设施配套。完成了红岭水库周边4个村5个连队268户1258人的移民搬迁,建成安置房293套,面积38100平方米。今年将继续推进营根镇百花村一、二队,红毛镇合老村易地搬迁工作。

  实施保障兜底脱贫工程。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将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特困人群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建立分类施保机制,分类增发低保标准10%-30%的特殊困难补助金,2016年投入168万元兜底500人。实施医疗救助(大病救助),对特困人员(农村五保)、孤儿符合补助政策的医疗费部分给予100%补助,对纳入低保的贫困户个人负担部分给予最高标准70%补助,对贫困户家庭成员中因患重大疾病或慢性病给予最高标准70%补助,医疗救助(大病救助)的最高补助2万元。实施临时救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因突发事件、患病、上学等造成家庭困难的,按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3倍,给予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不超过3个月的一次性基本生活补贴。2016年投入2090万元惠及困难群体2091人。

减税降费明细账单送达纳税人
  “收到税务局减税降费红利的明细短信,感觉就像我们交话费能看到消费明细一样,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公司减了多少税,还能清楚地了解不同税种减了多少。”海南中化橡胶有限公司王会计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中的短信账单。截至7月申报期,该公司享受增值税减免167432.国家税务局
新版电子税务局9月1日全省上线
  截至8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在澄迈等5个市县(地区)试点上线运行的新版电子税务局,试点运行情况良好。试点地区有1.国家税务局
政策红利全面释放 海南上半年共减税降费66.75亿元
  减税降费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头戏,今年减税降费政策红利频出,在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中国特色自贸港的背景下,我省税务部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上半年,我省减免税额合计66.国家税务局
“减税降费明细账单”——给企业最直接的获得感
  “尊敬的纳税人,截至2019年7月申报期,国家税务局
海口试行“无税不申报”制度减轻办税负担
  新华社海口7月23日电(记者吴茂辉)海南自由贸国家税务局
海南纳税人个税改革获得感持续增强
  近期,获益于税务部门不断加大的宣传培训力度,国家税务局
海南税务:强化“三个担当” 实现“三个转变”
       海南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副局长于智广 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