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崩岭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精准把脉挖穷根

26.02.2016  10:09

  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出发,在盘桓的山路蜿蜒前行一个多小时便来到吊罗山乡崩岭村。“崩岭村地势高寒,一般的热带经济作物生长环境不佳,想要脱贫首先要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该村发展的产业。”琼中扶贫办主任卓令乾说。

  据介绍,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4.32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2.2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41.5%下降到2015年的21.6%。但是,琼中仍然还有5291户22569名贫困人口,在全省5个贫困县中贫困人口数量排名第一。

  “要实现三年脱贫的目标,接下来三年,琼中确定的脱贫比例依次为50%、30%、20%,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增幅需达到15%以上。可以说,扶贫工作到了打硬仗,啃骨头的重要阶段,只有从源头把脉开药方,才能实现扶贫攻坚的新突破和快增长。”卓令乾说。

  经过几轮细致摸底调查,吊罗山乡政府发现崩岭村的土壤比较适合选择种植高产地瓜,因此政府给农户支招,选择在崩岭村种植高产地瓜,这种地瓜平均亩产3200斤;并与老板签订以每斤0.8元价格收购的合同,不仅为贫困户引进了增收项目,还同时解决了销路的问题。

  据了解,崩岭村高产地瓜项目种植品种为紫罗兰、五里香等。除此之外,吊罗山乡为贫困户免费发放山鸡、蜜蜂、猪、槟榔、橡胶等种苗,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选择多种传统产业保障贫困户增收。

   琼中吊罗山乡大丛村谋划产业发展带动百姓致富

   因地制宜选产业 精准扶贫扶到根

  “外人第一次到我家,都很难相信我们是贫困户。”2月23日,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大丛村,46岁的王秋梅略显尴尬地说。的确,她家是一栋两层别墅,液晶电视、空调、洗衣机、可冲水厕所等,都显示出家底“殷实”。

  “其实,这座130平方米的别墅,包括里面的家具家电,都是周瑞金先生‘送’的。”王秋梅说,两年前,他们还住在竹木结构的棚屋里,几乎没有“不透风的墙”,三块石头垒起来就是灶台,一条野藤可以挂满所有家当,每逢雨季,村庄都会被淹,只能到山上避难。

  王秋梅描述的“穷生活”,是全村的共性。2011年,一篇报道大丛村极度贫困的消息让《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改革理论家周瑞金震惊,捐助了1200万元,帮助大丛村建起了30套具有黎族风情的别墅,包括王秋梅在内的所有村民每户一套,并配备了现代化家具家电。

  2013年年底,大丛村民正式搬进新房。虽然新的楼房让村民不再担心风雨,但贫困是生活中的另一场“风雨”。

  “一家6口人,3亩水稻、400株槟榔,产量一直不高。开个小卖部,每个月也只有200多元的收入。前两年,我又检查出患了心脏病需长期治疗。”王秋梅说,家里还有3个小孩读书,一个大学,两个初中,开销不少。

  村干部黄在胜说,大丛村原本在农场,退场后,获得的耕地面积少,种植粗放,没有什么产业,日子很穷。“这么说吧,全村一共100多人,其中35岁以上的‘光棍’就有15人,不少已经四五十岁。

  “光棍要脱光,首先要脱贫。不仅要房子漂亮,还要让农民富起来。”蔡世权是吊罗山乡干部,在大丛村驻点扶贫,被老百姓称为“点长”,他说,这次一户一户进行了调查,拿出对策帮助大丛村民发展产业。

  “调查时就发现‘病灶’,2013年政府在大丛村扶持养牛产业,并成立了合作社,但是两年过去,当初政府牵来的23头牛现在只剩下了22头,先后产下的19头牛仔绝大部分‘夭折’,别说赚钱,连本都没保住。”蔡世权说,经过研究,他们认为对于耕地少、山地多的大丛村,发展养殖业的路子是好的,但是养殖业技术要求高,在扶持种苗同时也要扶持技术和市场。

  对于未来的生活,王秋梅非常有信心。“现在义务教育都免费,还有生活补贴,新闻里说贫困户子女读高中也要免费了,孩子们读了书,就可以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王秋梅说,“我们老两口留在村里也有盼头,来村里的游客也陆续有些,可以出租房间,政府也帮助村民发展山兰酒产业。

  王秋梅带着记者跨过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在一片槟榔树下,一座座漂亮的酿酒坊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大丛村村民将在这里酿造出甜美的山兰酒,还有他们甜美的生活。(王培琳 况昌勋 朱德权)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