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小县城有了大变样 通过旅游化改造 改出城景合一、产城融合、城市自信
■ 本报记者 刘贡 实习生 李梦瑶
通讯员 秦海灵 朱德权
今天走进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营根,仿佛游历在欧洲某个小镇,抬眼却看到了船型屋、大力神、甘工鸟等熟悉的民族符号。临街建筑整齐划一,商铺、酒店、宾馆、民居楼墙体换上了“新妆”。但几年前,这个县城还保留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模样,毫无特色。
近年来,琼中以街景立面改造和道路功能提升为重点启动旅游化改造,打造集市政、景观、民生为一体的“暖心工程”,通过完善服务业和产城融合,让这个昔日黯淡的小县城焕发出了充满魅力和令人振奋的新气象。
升级:打造一座精品城市
曾经一提起琼中,人们会用“落后的中部县城”描述。长期以来,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缺乏鲜明个性和特色,服务功能单一,带动能力不强,琼中县城风貌与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旅游产业不相适应;而城市设施配套建设欠账太多,城市设施配套不完善,也令人居环境大打折扣。
“必须改变县城破旧、落后的印象!”孙喆2012年8月履新琼中县委书记时,暗下决心。
此时,琼中的区位、生态、人文、资源、后发等优势已经日益凸显,如何发挥优势,打造“海南之心、山水慢城”精品城市,加快旅游产业开发,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城景合一、产观一体、山水互动、黎苗风情、功能完善、绿色低碳”的生态县城建设理念,将城市升级改造作为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启动总长约5.85公里,总投资约2.2亿元的海榆大道功能提升和沿街建筑物立面改造工程。
街景立面改造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县委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项目工程指挥部成员由发改、住建、旅游、规划、市政等部门“一把手”担任。但要拆去老百姓自己安装的防护栏、雨棚、花架、晒衣架,阻挠不断。为此,工作队挨家挨户、上门讲道理、摆事实,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帮助群众算“经济账”“发展账”“环境账”等“大账”。
凭借真诚的态度、认真的工作、细心的服务,最终打动了市民和商家,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
设计:处处“时尚民族风”
指挥部三易设计院,最后一版方案突出了黎族苗族文化和绿色生态两大主题,结合了国内外风情小镇建设经典案例和黎族苗族建筑风格。操作上边施工边修改边出下一栋效果图,并提出“一栋楼一方案”“一景观一风格”的要求。
2014年7月10日,首栋临街建筑祥云宾馆立面完成初改,指挥部提出修改建议后,祥云宾馆多了穹顶和侧墙的彩绘大树。
“我们创新了船型屋、三角屋造型的‘第五立面’(指屋顶),雅致又实用,像开放式阁楼,特别适合品茗观夜景。”该县住建局局长梁森介绍。
祥云宾馆获得一致好评,随后,一栋又一栋焕然一新、美丽风情的改造楼完工。许多商家坐不住了,主动询问什么时候轮到自己的楼,甚至希望“插队”早些改造。
抱着“把每一栋建筑都打造成精品”的理念,琼中改造范围内的190栋房子各绘各的效果图。没想到每一栋的设计图纸至少3改,共画出了近600张效果图。
5月30日,游客谢靖将改造后的营根建筑图片发到朋友圈后,10分钟点赞超过80个,评论五花八门,有的不相信这是海南的县城,有的怀疑图片被PS处理过色彩。谢靖总结,琼中立面改造视觉上的成功之处在于,墙体大胆用色,建筑之间关系协调,船型屋、民族图腾甘工鸟、波浪纹图案等黎族苗族文化元素用得恰到好处,处处透着一股“时尚民族风”。
效应:全域旅游全民共享
“到营根拍街景”一时间成了热门。
6月踏入群山环绕的营根,各色建筑外墙与黎苗纹饰线条完美融合;沿街窗台鲜花点缀、防盗窗款式新颖别致、立柱上的民族风情浓郁;侧墙体、卷闸门、通信弱电箱、街道台阶等,绘着俏皮有趣的大幅图画……
曾经坑坑洼洼的旧马路被沥青平整,交通设施完善、秩序规范;过去污水横流的市场,如今明亮畅通;新铺就的人行道上,晨昏时很多市民在散步;夜幕降临,建筑射灯让整个山城宛如一颗璀璨的夜明珠。
与立面改造同步进行的是改造和建设通讯线路、强电入地、城区电网等,这些工程能整体提升城区服务功能。琼中借旅游化改造给城市基础设施“补课”,根据城市脉络、地形,控制城市绿地、湿地等比例,预留了各类管廊发展空间,并超前规划立体停车场、地下管网、绿色廊道等市政设施。
随着游客翻倍增长,营根一批临街铺面转变经营业态为购物、餐饮、住宿等,铺面平均租金由前年每平方米85元上升到如今每平方米150元。海榆大道上,135家临街铺面业主主动要求对自家的店铺进行重新装修,拓宽经营范围。
如今,一批国内知名旅游品牌相继进入琼中投资,出现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互动。
琼中县城旅游化改造,首先受益的是当地群众。风采迷人的新琼中,鼓舞了更多年轻人留在当地就业、创业。
“街景立面改造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琼中将启动营根洋旧城改造,启动一河两岸黎苗水镇前期规划设计,全域旅游建设要让全民共享。”孙喆表示。
(本报营根6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