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实现基层党建与乡村旅游有效对接
琼中通过农村党建工作品牌化,实现基层党建与乡村旅游有效对接
党员驿站带你“奔格内”
本报营根7月1日电(本报记者 洪宝光 特约记者 黎大辉通讯员 秦海灵 林晖泽)“党员驿站”招牌,伫立在碧水青山间,串起群山绿野中的一道红色长廊。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这个招牌让许多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琼中党员驿站很有特色,不仅仅是我们游客的服务站,更是我们旅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6月29日,来自广东的骑行爱好者王军乐说。
近年来,琼中通过打造党员驿站党建服务品牌,实现了基层党建和“奔格内”(源于黎语,是“来这里”的意思,现已成为琼中乡村休闲旅游的代名词)乡村旅游的有机对接。如今,党员驿站不仅成为了党员干部活动、服务群众、农村经济发展的基层阵地,同时也是进山游客的旅游客栈,初步形成了基层党建和乡村旅游发展融合的服务体系。
打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3年建成10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4年前,琼中基层党建基础普遍落后:大部分农村“两委”干部没有办公场所,即使有,也大都是在1980年代建设的,面积窄小,年久失修,甚至是危房。”琼中长征镇潮村党支部书记刘清平说,前些年,村里没有办公场所,通信又不方便,群众要办个证、开个证明,要到镇上或村里找村干部,来回折腾好几遍才能把事办成。
为了解决基层干部办公场地缺失的尴尬局面,2010年,琼中乘着中央第二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东风,经过调研和论证,正式提出“村墟”和“山区旅游客栈”建设理念,拉开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总序幕。
在该理念的指引下,琼中借助丰富的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浓郁的黎苗乡土文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不仅建立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为民办实事和农村经济发展上,而且更深层次地拓展其服务功能。
琼中县委、县政府通过整合资金,连续3年投入了5000多万元先后建成100个行政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党建品牌助力“奔格内”
依托驿站打造42个“奔格内”乡村公园
“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不单是建成几幢房子,墙上贴几个制度就可以了,而是要发挥好它的服务功能,融入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格局中。”琼中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峰松说,为了将基层党建和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琼中县委提出通过农村党建工作品牌化助力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孵化一个鲜活的党建服务品牌——党员驿站。
2011年9月15日,潮村挂起了全县首个“党员驿站”招牌。此后,全县100个村党支部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挂起了这个招牌。在“党员驿站”品牌推动下,琼中“奔格内”乡村旅游加快了发展步伐。
2012年7月22日,什寒村依托党员驿站挂起了琼中首个“奔格内”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客栈招牌,并成立党员驿站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只要游客一个电话,该村党员便可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露营、探险、爬山、涉溪等多项旅游服务。截至目前,什寒村已接待游客4.1万多人次。在旅游的带动下,农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什寒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2720元增加至2013年的6420元。
如今,依托党员驿站品牌,琼中相继打造了42个独具特色的“奔格内”乡村公园,并初步串联成8条独具特色的“奔格内”乡村旅游路线,如朝参村的自行车慢道、鸭坡村的党史国情教育、金妙朗村的田园风光,大保村的古村文化、万众村的黎家博物馆、便文村的红色记忆和露营基地等,琼中“奔格内”乡村旅游新格局初步成型。
琼中县委书记孙喆说,实际上,琼中加强基层党建与发展乡村旅游一脉相承,党员驿站党建品牌已经成为琼中绿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红色元素,也是琼中“奔格内”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同时,党员驿站帮助农村党组织恢复了信心,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拓展便民富民多种功能
推行“5+X”进村服务模式
随着党员驿站知名度不断提升,琼中“奔格内”乡村旅游影响力越来越大。村民除了开饭店和民宿,还开起了烧烤店、特产店、茶吧等。
党员驿站建成后,黎母山镇梁飞仔村积极推进农村示范党支部创建活动,村干部带领村民发展种桑养蚕。种桑养蚕如今已成村里的主业,2013年仅种桑养蚕一项收入就达50多万元。村民靠养蚕建起了20多栋小洋楼,成为黎母山地区有名的养蚕专业村。
琼中县长王琼龙说,党员驿站服务功能不断拓展,不仅成了服务群众办事、村民娱乐休闲的场所,也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搭建了平台。2013年,琼中农民人均纯收入6478元,同比增长16.8%,增幅全省第一。
尝到发展党员驿站的“甜头”后,琼中又推行“5+X”进村服务模式,指导各部门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金融五项进村活动,并根据实际开展“超市进村”、“公园进村”、“旅游进村”,为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琼中将继续拓展党员驿站的品牌效应,探索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乡村治理模式,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向市场化、社会化转型,让党建和旅游的发展红利最终落在群众身上。”孙喆描绘了基层党建服务乡村旅游发展的未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