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琼中地名的过往与今昔:山川植被皆地名
什寒村因很冷、冬天来得早得名。
什章阶村因在田边养蜂而得名。
冲公保村名字的由来与野猪有关。
便文村因山丘种满黄稠树得名。
地名是时间的见证,让我们一起从地名中去追溯琼中的过往与今昔。
山川植被皆地名
在各种地名的命名规则中,因地理因素命名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它包括以地理实体得名、以地理特征得名、以地理方位得名等几种。
营根镇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西北部,境内多山,千百年来,狐狸河支流静静地流经营根镇腹地,然后汇入大边河。
营根又名什根,在黎语中什是田,根是烧火,军营烽火,营根故名。《琼中军事志》载:“营根隘口,位于营根镇西侧,由蚂蝗山、加尖岭组成隘口,海域中线公路由两山之间穿过。”营根镇位于该隘口边,百花岭、加尖岭耸立侧后,居高临下,俯瞰全镇,是琼中县城重要依托,该山口地势险要,是一道天然屏障。
琼中地内多险境,有黎母岭、踏器岭、鹦哥岭、五指山等高山,既是海南岛的心脏地带,境内各个隘口又是五指山之门户,有牛血岭山口、乌坡隘口、营根隘口、金屏岭隘口、第一岭隘口、腰子隘口、鹦哥岭隘口、乘坡隘口、大里山口等。这些隘口形成了天然防线,可以点面制敌。
琼中山地面积1536.4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岭全县有52座,主要山峰在海拔800米以上。黎母山镇、吊罗山乡、百花村委会、金屏村委会、红岭村委会、毛立村等都是以大山名川命名的。
琼中被誉为林乡,琼中县党史县志办公室退休干部谢晋颀介绍,琼中以植物命名的村庄各乡镇都有,如加钗、什托、南托、招咱、牙好、便文、常模、干蒙、冲打林、大木、榕木、加林、坡寨、那柏等。
“牛乡”牛村特别多
说地名是社会发展的老照片,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和黎族同胞生产有关的地名。
琼中地区水草丰美,黎族人善于放牧牛群,养牛产业较为发展。古代,牛首是黎族人崇拜的图腾,在祭拜祖宗的贡品中必备牛头。据统计,1938年琼中养牛达3.39万头。“琼中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被誉为牛乡。”谢晋颀介绍,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1990年全县饲养的牛总量为4.2万头,户均2.6头。
在琼中,以牛命名的村庄遍及各乡镇。如牛头、牛坡、牛平、牛仔田、牛根、牛轱湾、牛轭曲、牛栏园、牛堑、什插(什称牛)、顺作(牛栏)、石六平(牛栏)等。
营根镇朝参村委会朝参村三面环山,深冬的村庄一直笼罩在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云烟中。在黎语中,朝是河沟旁边,参是大树,意为:村子在狐狸河沟旁边有一株大参树,朝参故名。
“我们村以前不叫朝参,叫长禄。”朝参村84岁的王文京老人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朝参村原村名长禄,解放后,什加玛村有村民迁来。
经谢晋颀考证,朝参村元明清至民国初期属定安县,南乡归化图加钗峒,民国24年(1935年)属白沙县第二区加钗乡朝参保,为朝参村。1948年3月划归琼中县第二区(营根),改属加(钗)营(根)乡朝参里。
除了营根之外,湾岭镇坡田太平营汛、黎母山镇大保(堡)村委会驻地水上市村、长征镇营盘墟、吊罗山乡的公管(公保)村等地名,都是明清时期军队活动扎营的地方。什运乡雅寨村,解放军更名为青祖湾村,意为海军航空雷达兵保卫祖国;红毛镇共建村原名牙寒村,解放军与村民共同建设革命老区村庄,更名为共建村。
什(田)南(水)村名最常见
据清道光《琼州府志》卷20《海黎志》载:“以木为弓,以竹为弦,铁镞无羽,出入不释手,以标刀为戈,以角为甲,器用土釜,瓠瓢,饮惟椒酒,以击鼓为乐,以射猎为生,以刻箭为誓,以割鸡为占卜。”该段叙述对黎族人民生产生活状况作了详尽描写。谢晋颀说,其实从地名也可看出黎族黎峒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状况。
营根镇加钗村委会什章阶村58岁的村民王玉英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她是本村人,从她记事起村名没有变化,“我也问过很多老人,但村中没有老人知道村名具体意思。”谢晋颀后来考证,什章阶村原址在番营岭上,村名叫什冲阶村,因交通闭塞,后迁居什章阶岭水田旁。“在黎话里,什是田,阶是土罐、蜂蜜,冲是罐底有漏洞。”王玉英说。“合在一起,意思就是村民利用有漏洞的土罐或水缸作蜂房,在田边空旷地养蜂,村庄可能是因此而得名。”谢晋颀说。
在琼中,以什(意为田)、南(意为水)为首的村名较普遍。例如什运、什也、什介、什旦、南丰(原名南蛇)、南建、南平、南片等。
黎语番、方、万、报(均为村名)也不少,例如番响、番巾、番沟、番企、番审、番什岗;方道、方根、方满、方青、方板;万及、万众、万赞(散)、万根;报胶、报茅等。黎语中以动物命名的村名有:鹿寨、头鹿、毛限、毛丛、猿返胎、猫尾、冲公保等。
此外,琼中境域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村名:草文(文身)、黎凑(有龙图案的光银)、草响(染衣服)、卖刀(汉人铸刀具出售)、来浩(外来客人)、罗柳(洪水冲走新娘)、握岱(能吃苦,重友谊)、仕阶(用火烧蜂)、茅桥(广西白话没有桥)、六十千(贪官污吏勒索民众六十块光洋)等。
地名讲述的久远传说
一个地名流传着一个传说。
吊罗山乡太平村委会牛头村本地域水草丰盛,黎人善于放牧牛群。古代,牛首是黎族人崇拜的图腾,在祭拜祖宗的祭品中,牛头是必备的,村里有一个和牛头有关的故事流传至今。
牛头村村民王玉强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相传有一户黎族夫妇无子女,但善于放牧,他们有99只牛。夫妇相继去世后,村民便将牛群几乎杀光,唯独漏掉一头母牛,有一天,那头母牛突然出现在主人墓前,它跪拜后便死去了。村民便将牛首割下当做祭品放在主人墓前供奉,该牛头的眼睛七天七夜仍在眨动悼念着主人,牛头村故名。
中平镇大坡村委会加武肚村相传以前村里只有七、八户人,村庄两旁被水田拥抱,中间居住七、八户村民,像胎儿在母亲肚子里。如今,村庄有二十多户,总人口增加到110多人,村庄位于丘陵台地区,从高处俯瞰,被水田环抱的村庄真的犹如胎儿在母亲的肚子中。
中平镇思河村委会加擦肚村是苗胞旧村址,因苗人搬迁没人居住。后由李桂岭村析出部分村民居住至今。在苗语中,“擦”是饿,“擦肚”是肚子饿的意思,加是增多。相传该苗村被河沙包围,地辟民穷,农作物经常歉收,苗民饿着肚子,温饱得不到解决。有一户苗家想要迁往该苗村落户居住,知情人对他们说,该村是“擦肚”村,你家搬去居住,不就是增加“擦肚”了,加擦肚故名。
营根镇岭头村委会牛仔田村,相传很久以前,该村只剩下老人和寡妇,村中没有劳动力耕田播种,粮食快吃完了。有一天,突然天降一只神牛帮助村民把田地耕完,并及时播种农作物。村民为了感恩神牛,村民以牛仔田命之。(林容宇 王丽娟 朱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