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吊罗山乡大丛村新貌
琼中吊罗山乡大丛村谋划产业发展带动百姓致富
因地制宜选产业 精准扶贫扶到根
琼中吊罗山乡大丛村新貌。 本报记者陈元才 通讯员朱德权 摄
■ 本报记者 况昌勋 王培琳 通讯员 朱德权
“外人第一次到我家,都很难相信我们是贫困户。”2月23日,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大丛村,46岁的王秋梅略显尴尬地说。的确,她家是一栋两层别墅,液晶电视、空调、洗衣机、可冲水厕所等,都显示出家底“殷实”。
“其实,这座130平方米的别墅,包括里面的家具家电,都是周瑞金先生‘送’的。”王秋梅说,两年前,他们还住在竹木结构的棚屋里,几乎没有“不透风的墙”,三块石头垒起来就是灶台,一条野藤可以挂满所有家当,每逢雨季,村庄都会被淹,只能到山上避难。
王秋梅描述的“穷生活”,是全村的共性。2011年,一篇报道大丛村极度贫困的消息让《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改革理论家周瑞金震惊,捐助了1200万元,帮助大丛村建起了30套具有黎族风情的别墅,包括王秋梅在内的所有村民每户一套,并配备了现代化家具家电。
2013年年底,大丛村民正式搬进新房。虽然新的楼房让村民不再担心风雨,但贫困是生活中的另一场“风雨”。
“一家6口人,3亩水稻、400株槟榔,产量一直不高。开个小卖部,每个月也只有200多元的收入。前两年,我又检查出患了心脏病需长期治疗。”王秋梅说,家里还有3个小孩读书,一个大学,两个初中,开销不少。
村干部黄在胜说,大丛村原本在农场,退场后,获得的耕地面积少,种植粗放,没有什么产业,日子很穷。“这么说吧,全村一共100多人,其中35岁以上的‘光棍’就有15人,不少已经四五十岁。”
“光棍要脱光,首先要脱贫。不仅要房子漂亮,还要让农民富起来。”蔡世权是吊罗山乡干部,在大丛村驻点扶贫,被老百姓称为“点长”,他说,这次一户一户进行了调查,拿出对策帮助大丛村民发展产业。
“调查时就发现‘病灶’,2013年政府在大丛村扶持养牛产业,并成立了合作社,但是两年过去,当初政府牵来的23头牛现在只剩下了22头,先后产下的19头牛仔绝大部分‘夭折’,别说赚钱,连本都没保住。”蔡世权说,经过研究,他们认为对于耕地少、山地多的大丛村,发展养殖业的路子是好的,但是养殖业技术要求高,在扶持种苗同时也要扶持技术和市场。
对于未来的生活,王秋梅非常有信心。“现在义务教育都免费,还有生活补贴,新闻里说贫困户子女读高中也要免费了,孩子们读了书,就可以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王秋梅说,“我们老两口留在村里也有盼头,来村里的游客也陆续有些,可以出租房间,政府也帮助村民发展山兰酒产业。
王秋梅带着记者跨过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在一片槟榔树下,一座座漂亮的酿酒坊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大丛村村民将在这里酿造出甜美的山兰酒,还有他们甜美的生活。
(本报营根2月24日电)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6年2月25日 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