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戒断巩固率降低复吸率 海口扎实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
■本报记者 良子 通讯员 陈玉明
为适应新形势下禁毒工作的需要,服务“双创”,构建平安海口、法治海口, 海口市禁毒委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体制、机制上加强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领导,以降低吸毒人员复吸率,提高戒毒人员管控率为目标,积极开展吸毒人员的社区矫正和戒毒帮教工作,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社区禁毒管理工作新路子。
全市各镇街、农场按照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程序,严格执行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各项制度,使戒毒出所人员一出所就得到接茬帮教,进入管控状态,努力提高戒断巩固率,降低复吸率。
加大收戒力度 降低收治门槛
海口市不断加大强制隔离戒毒收戒工作力度,降低对社会危害大,屡屡作案的病残吸毒人员收治门槛。
三年来,全市共强制收戒吸毒人员3172人,拘留3960人,对吸毒人员实行应收尽收和满员收戒,有效减轻了海口市社会稳定、经济、治安的压力。同时,进一步创新破解收戒收治难题。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划拨2212万元专项经费,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完成了市公安强戒所、市司法戒毒所和公安监管医院的扩建增容建设任务,有效缓解了“大收戒”的“收戒难、收治难”等瓶颈性问题,先后开展“五项体检”9000多人次,依法累计收治了病残违法犯罪嫌疑人647人,其中病残吸毒人员323人,经治疗康复出院585人(病残吸毒人员296人),有效减少了社会危害,成为了海口市民最关注、最满意的民生实事之一,也是海口市禁毒工作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亮点。
国家禁毒委督导检查组莅临海口市公安监管医院检查时,对此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上海市禁毒办等单位还专程来实地参观取经。
夯实禁毒基础 加大管控力度
在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8·31”工程工作中,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加大对戒断出所人员的管控,主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各区、各镇街、农场基本上做到了有机构人员、有专门队伍、有工作措施、有活动场地、有经费保障。
二是加强台账建设。各镇(街)完善了吸毒人员信息录入制度,建立了禁毒工作台账和资料等机制,基本做到吸毒人员底数清、情况明、知去向。特别是被省市挂牌重点整治的镇(街),力度更大,档案收集较齐,禁毒台账较全,令人耳目一新。
三是加强网格化管理。借助市政府建立的网格化管理机制,积极发挥社区网格员作用,及时收集所属片区内的毒情信息,迅速向镇街禁毒办通报。如果发现新增或脱管漏控的吸毒人员,立即报告辖区民警依法处置。
四是加强基层禁毒培训。市禁毒办先后在全市各区及镇街等基层单位举办了巡回禁毒业务培训班,对全市的街(镇)领导、禁毒专干和基层政法综治维稳干部及中小学校校长进行了禁毒培训授课。
五是大力推进美沙酮药物维持康复场所建设。积极争取省里支持批准待建6个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延伸点,目前已完成3个美沙酮治疗点建设并投入运作,扩大了治疗点的覆盖面。目前日常门诊量达696人次,正在治疗1218人,累计治疗2912人次,有效萎缩了毒品消费市场。
强化禁毒创建 发挥示范作用
海口市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8·31”工程以来,不断加大创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示范点的攻坚力度。全市四个区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以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来做好创建各项工作,为争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示范点提供了条件。
按照省禁毒委关于创建工作目标的规定动作,加大了秀英区海秀街道等19个镇街、农场创建全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示范点”的工作力度。按照“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建立起“六位一体”帮教体系,即由社区民警、医务人员、村居委(或治保)主任、司法所工作人员、禁毒志愿者、吸毒人员家长组成的社区戒毒(康复)的帮教小组,对吸毒人员进行教育、挽救,并积极做好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安置工作,去年以来,共帮扶就业301人,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出路,使他们从心理上、生活上真正回归社会。
实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8·31”工程以来,各镇街、农场普遍加强了基层禁毒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和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禁毒基层基础工作水平,配齐、配强社区禁毒专干和协管员,使社区禁毒工作有专人抓、专人管,在促进禁毒宣传教育、吸毒人员管控、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社会救助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探索出了可贵的工作经验。
美兰区海甸街道将所有的43名吸毒人员加入到“进步青年微信群”,每天通过微信互动和定期举行“聚餐”活动等方式,了解掌握其思想动态和生活、行动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教工作。
很多镇(街)还创新了“互联网+禁毒”、“村公期+禁毒”、谈话、尿检、走访“三个定期”帮教工作法、积极帮助戒毒康复人员解决就业等方式,有效地丰富了帮教的载体,不断巩固和扩大了戒毒成果。(本报海口6月25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