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肉劫”是怎样一曲闹剧?
6月21日,广西玉林终于迎来了夏至。这个节气让它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此前,动保人士以发传单、举海报、默哀、行为艺术等方式,在玉林的公共场所表达他们抵制食用狗肉的意见。
不出意外,依然是闹剧,甚至是悲剧的结局。这一天,动保人士将食客打了,看来观念还真的可以变成武力。这一天,玉林的狗肉生意比往年更火爆,反对者的到来,给当地的狗肉做了广告,外地的食客加入到吃狗肉的行列中来。这一天,动保人士深陷保护的泥潭,解救狗成了商家额外的好生意,也成了市民取笑与讽刺的对象。这一天,玉林成了“地域攻击”的标靶,玉林人“团结起来”,用“行动”反击,将反对动保变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连许多不吃狗肉的玉林人也加入到队伍中来。结果是狗肉越吃越多,更多的狗在“劫”不复。爱之则害之,让动保人士步入悖论的尴尬。更多的食客与围观者,则更像是借机的一种宣泄。
坦率地讲,吃狗肉既不违法,也无关道德。即便是动物福利,仅仅只是一种观念,并不排除动物的合理利用,其界限通常都是限定在剥夺动物生命等人道主义的方式上,甚至与社会文明呈现出的还是弱性相关。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讲,对狗的生命给予尊重,体现出了人性中的良善与怜悯。但是,在动保人士的眼里,已然贴上了文明的标签,保护抡起了道德的大棒,甚至在舆论的嘈杂里,异位成了人身攻击的武器,也不排除其过程成为少数假借动保之名进行社会表达的工具。
不否认社会需要良善与爱心,无论对人还是对动物;但社会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包容,无论对“是”还是“非”。一个真正拥有良善与爱心的人,会用行为与观念去感染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与事变的更好。遗憾的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人们似乎都掉入了“愤怒陷阱”,习惯于用自己的价值标准与即时心态来判断事物或者现象,习惯于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甚至用一个问题作为解决另一个问题的条件。如此,会引发一连串新的问题,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社会多元,观念不必、也不可能整齐划一。对于和自己不一致的观念行为,只要没有逾越法律和道德的界线,就应该给予理解和尊重。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像爱狗这样的问题,不是简单地界定谁对谁错、谁是谁非,而是在不同观念上求取最大公约数,留给时间去选择,真正自觉爱狗的人越来越多,远离血腥与残忍的步伐就越快,显然,这不是朝夕能至的。(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