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有终点 大爱无疆界
火车有终点 大爱无疆界
——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47年的追求
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候车厅,只有30平方米,厅内全是老幼弱病残孕等特殊乘客。这也是南京火车站最有名气的候车厅,客运员把特殊乘客接到这里,通过绿色通道把他们送上火车。
这就是江苏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158”谐音“义务帮”,寓意“需要我就帮”。从1968年全国劳模、客运员李慧娟自发学雷锋做好事,到如今的“158”雷锋服务站,47个年头,服务站131名工作人员累计帮助困难旅客100多万人次,带动3000多名铁路职工参与志愿服务,涌现出四代劳模。
47年,荣誉和掌声从未间断。2000年以来,“158”雷锋服务站收到感谢信7389封,锦旗174面。而“158”的客运员们始终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为这个爱心驿站注入温暖,一点一滴划起一道向上的曲线,彰显着仁爱、友善、奉献的精神追求。
“158”雷锋服务站客运员马晶为老年乘客引路
不间断的义务帮,张扬仁爱之德
小小的“158”并不显眼,可旅客们都说,这里的人情味儿最浓。
53岁的施凤英是这里年龄最大的成员,已经干了15个年头,退休后她自愿在服务站当起义工,除了她和许慧玲,服务站其余20位客运员都是“80后”姑娘。
四年前的夏天,一位重症旅客倒在大厅,施凤英扶他时,被他吐的血溅了一身,施凤英连眉头也没皱,一直将他扶到了120救护车上。也是那年,一位残障老太太拉肚子,将大便拉在裤子里,施凤英把她领到厕所,为她换衣服、清洗。
很多人说施凤英是“活雷锋”,她却说:“我哪能与雷锋相比!如果我真的有一丁点儿品格,那就要站好自己的一班岗。”
在“158”雷锋服务站客运员眼里,雷锋永远是榜样,而他们只是摸着良心做好事,将心比心做好人。
“俺爸去世了,临走前他嘱托一定要去南京感谢你!”一位中年男人声音哽咽。放下电话,客运员黄吉莉想起了那个称自己“亲闺女”的老人。
三年前的一天,一位面容憔悴、瘦骨嶙峋、身上插着管子的老人引起了黄吉莉的注意。上前询问,老人的儿子哭着说起家中的不幸:父亲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家中无力负担,只能带他回家过完最后的日子。
听着男子的诉说,黄吉莉也落下泪来,她从身上掏出500元钱塞给他。男子感动得泪流满面。虚弱的老人也握住黄吉莉的双手:“谢谢你,好闺女,你真是好人啊!”
47个年头,4代人,131位职员,24小时轮班站岗,从帮一把、帮一路,到帮到家,他们将温暖送到每一位旅客的心头:为囊中空空的失散男孩买票、寻找亲人;帮助从军营逃出来的新兵解开心结,说服他重返部队;放弃休息走上街头为白血病患者募捐……
刚醒来的旅客王晓岚第一件事就是找孩子,“孩子好着呢,您放心。”说着,客运员刘子赫将小男孩拉到王晓岚身边。“谢谢你救了我们母子!”王晓岚将孩子拥入怀中。
原来,带着儿子回河南老家的王晓岚几天前在车站突发癫痫,当刘子赫赶到时,她口吐白沫,全身抽搐,在被推上救护车的那一刻,王晓岚紧紧抓住刘子赫的双手,焦急地向四处张望。“您放心,孩子我来照顾。”刘子赫的承诺让她安心。
“158”雷锋服务站客运员身上体现出的正是流淌在中华民族道德血液里的仁爱思想,她们不怕脏不怕累,用仁爱之心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这种以爱己之心爱人的美德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page]
喝不完的“人情水”,凝聚人性之善
记者遇到客运员刘树颖时,她正要去总务处搬水,由于服务站没有饮水机,每天的饮用水要从楼下搬上来。刘树颖神秘地告诉记者:“这水可是‘喝不完’的!”记者正疑惑,刘树颖已把一箱矿泉水搬上了楼,满头大汗的她抽出一瓶递给身边的旅客,自己却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杯。“我们喝的水是自己从家带的,这边的矿泉水留给需要的旅客。”刘树颖微笑着说。
旅客看在心里,暖在心上。不少人拿到水后,又悄悄原封不动地放回去,这些水就又被送到下一批旅客手中。大家给水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喝不完的“人情水”。
旅客任文明永远不会忘记,服务站里这群新时代的“活雷锋”,救过他妻儿的命。
2013年1月18日,任文明带着将要临产的妻子在候车室等车回宿州老家。没料想,孩子竟生在了车站厕所!
“158”雷锋服务站客运员黄吉莉扶盲人到候车大厅上车 南京火车站供图
听到哭声的客运员马晶冲进厕所,看到产妇瑟瑟发抖,血水、泪水糊了一脸,婴儿啼哭不止。“婴儿生在厕所了!赶快来救人!”马晶边寻求帮助,边脱下毛衣包裹住婴儿,产妇痛得死死抓住马晶,在她手上留下了几道深深的血痕。救护车赶到后,马晶把产妇送到医院,确认母子平安后才悄悄离开。
家人给孩子取名“谢南京”。
在“158”客运员身上,这样细微的感动每天都在上演。
“有老人晕倒了!”随着一声叫喊,记者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撼,一位老汉趴在台阶上,头垂着一动不动,一位姑娘吃力地放平老人的身体,跪在地上嘴对嘴对老人进行人工呼吸。一下、两下、三下……过了三分钟,老人慢慢睁开眼睛……一时间,掌声雷动。这个姑娘叫吴婷,是一名80后女孩。
刚来“158”工作时,吴婷还是个羞涩的姑娘。一次,一位上了年纪、下肢无法站立的女性旅客突然尿急,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的吴婷手足无措,一旁的客运员蔡琳则立刻借来件大衣做遮挡,双手抄起塑料袋,蹲下来就给这名旅客接尿,动作敏捷而自然。这件事让吴婷明白,作为“158”的一员,就要不怕累、不怕脏。
乐行小善成大美。在南京火车站,形形色色的人带着纷繁复杂的心情在这里相遇,碰撞出的不是焦急、烦躁、埋怨,而是人性的美、本真的善、直抵人心的情。
[page]
不停歇的雷锋岗,铸就奉献之魂
精神能让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事,而传承不息的文化则让精神世代相传。
1968年,南京火车站客运员李慧娟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为旅客倒开水、提行李,一时间,全站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
1986年,客运员孙燕光自制木板车为乘客免费运送行李,打出“雷锋车”的旗号;
2000年,南京火车站为这个助人为乐的平台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158”雷锋服务站,这也是全国铁路系统首个雷锋服务站。
如今,中国铁路总公司推动全国160多家车站、480多趟列车与“158”雷锋服务站建立联网联动志愿服务机制,雷锋服务站也已遍布全国铁路系统。
“铁路要经营,但绝不能钻进钱眼里,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南京火车站党委书记朱心煜一语道破真谛,“奉献,是铁路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铁路精神的核心。”
奉献,已凝聚成一种文化共识,固化为铁路人矢志不渝的信念。
这股信念,深藏在“158”第四代领头人黄吉莉那个“冲动”的决定里。
四年前的春运时节,29岁的黄吉莉做出了对青春的承诺。“我想帮助人。”这个单纯的想法让她放弃原本舒适的工作环境,来到“158”。母亲是有24年工作经验的“老铁路”,得知女儿的决定后只说了一句话:“你肯定吃不消。”但黄吉莉坚持了下来,累活、苦活抢着做,难活、重活学着做,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依然乐此不疲,还凭借突出的表现成为站里的领头羊。
以他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幸福,“158”客运员们的幸福感从来就是这样简单。
“起初是一份工作,慢慢地,就觉得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了。”施凤英工作日记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记者注意到,在她的储物柜里,摆放着30本工作日记,2000多封感谢信。
“那么多老弱病残的乘客,他们的行李不比大小伙子轻,”施凤英指着候车厅里熙熙攘攘的人群说,“我愿意留在这里,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帮一把。”
“总要有人为老弱病残服务,不是我们,就是别人。”马晶说。
“更重要的是,我们被乘客需要,被需要不是一种幸福吗?”吴婷说。
从一个人到一组人,再到一群人,这种文化共识,活跃在“158”雷锋服务站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中。
南京火车站其他岗位职工、高校大学生、出租车司机等群体志愿加入“158”大家庭中,成为这里的流动客运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主动联系车站,将义诊台摆放到“158”雷锋服务站;南京市爱心传递志愿者服务协会等多家公益组织与“158”结成公益联盟……
火车有终点,大爱无疆界。“158”雷锋服务站已成为铁路系统的一张文化名片,成为江苏和全国铁路系统学雷锋的一面旗帜。从历史上的“二七”精神、“火车头”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到如今的“新时期铁路精神”,在这条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上,铁路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着精彩而生动的注解,在全社会进行着永不中断的真情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