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海之南:深化改革再扬帆

09.11.2018  10:41

来源:中国财政

30年前的今天,我国最年轻的省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这里横空出世。

        5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考察时指出,海南要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今年,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海南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赋予了海南新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战略定位,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为海南改革开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可以说,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行走海南,所见所闻,记者感受到了蓝天碧海、和谐稳定、幸福美好,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为国际化的新海南扬帆新征程。“中国的海南,亚洲的博鳌,世界的三亚”已然成为今天海南影响力的重要标识。

海南省财政厅厅长王惠平说:“30年来,海南勇于探索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全新之路,海南各级财政不断将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从‘吃饭财政’到‘民生财政’,综合财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87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亿元,支出6.7亿元。到2017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674亿元,支出达到1444亿元,比1987年增长了227倍和214倍,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敢闯敢干     国际旅游岛实现跨越发展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4月26日,海南省挂牌成立。这一刻,海南从祖国版图最南端的国防前线一跃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作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一项项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措施在这里先行先试,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改革经验从这里推向全国。率先在全国进行“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在全国实行由省直接管辖市、县的行政体制;率先在全国实行交通规费“四费合一”、取消一切收费站,实现“一脚油门踩到底”……

记者来到位于三亚市海棠湾的国际免税城,虽然“春节黄金周”已过去,但各个品牌店内依然人头攒动。据中免集团三亚市内免税店有限公司市场部赵晶介绍,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免税店,三亚国际免税城自2014年开业至今已经接待顾客人数超过1900万人次,购物人数超过430万人,来三亚旅游度假的人都会来这里转转,免税购物游俨然成了三亚的“金字招牌”。

海南自古以来就因为海峡的阻隔而被视为“天涯海角”的边地,鸟飞也得“半年程”。建省前,公路运输主要靠3条老国道,从海口到三亚通常要跑一天的时间;一个位于海口市中心的军民两用机场,全岛通往内地的航线只有4条,通行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海南经济发展。

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为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加速海南经济发展,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着力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国际旅游岛建设突飞猛进。”王惠平谈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深有感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促发展。重点加强“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841亿元,加快推进了环岛高铁、“田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博鳌机场、新海港等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长远意义的交通骨干工程。截至目前,海南公路总里程突破了3万公里大关,相比建省前1987年增长了1.4倍。岛内建起了世界首条环岛高速铁路,全岛实现了3小时经济生活圈。粤海铁路通道投入使用,开通近200条国内外航线、337条海上货运航线、14条邮轮航线……昔日的海角天涯已不再遥远,与世界紧密相连。

离岛购物免税政策是中央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含金量最高、影响最广泛的一项政策。”王惠平说,2011年4月海南实施离岛免税政策以来,不断协调各方,推动离岛购物免税政策多次调整,单件商品购物限额由5000元提高到8000元、品种由21类提高到38类、享受范围由乘飞机离岛扩大到乘火车离岛、购物方式由店内扩大到网上也可购买。截至2018年4月20日,三亚、海口两家免税店的免税品累计销售额375.9亿元,购物4796.6万件,购物人数1153.5万人次,拉动了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推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美好的诗句在海南变成了现实。2010年后,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海南确定了包括旅游业、热带高效农业、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金融业等重点发展的12大产业,加快构建与国际旅游岛相适应的绿色产业体系。“2015年以来,省级财政共整合投入资金237.4亿元,综合运用股权投资、融资担保、财政贴息、事后奖补等市场化手段扶持重点产业发展。”王惠平说,2016年以来,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增速超过10%,占GDP的73%,成为支撑海南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其中,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质量效益不断提升。2011年至2017年,海南接待游客量增幅始终维持在10%以上,2017年接待游客总数6745万次,旅游总收入812亿元;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加速发展,“五基地一区”建设成效明显,涌现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老工业开发区、洋浦开发区依托港口优势加大了物流开发的力度;医疗健康产业稳步发展,博鳌超级医院在博鳌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正式开业,作为全国首个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拥有9项独一无二的特殊政策,成为我国开展国际医疗产业合作最便利的地区。

在省域“多规合一”改革的引领下,海南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完善“五网”基础设施,加快培育十二个重点产业、六类产业园区,产业格局焕然一新——在加快经济转型、壮大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海南作为走向“一带一路”的重要基地。

30年改革创新,30年砥砺奋进,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沧桑巨变。30年来,全省GDP从57.28亿元增长到4462.54亿元,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五年间迈上两个千亿台阶。2017年,人均GDP达7179美元,年均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4125.4亿元,年均增长1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8.8亿元,年均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调至22.0︰22.3︰55.7,第三产业提高8.8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817元、12902元,年均分别增长8.6%、10.5%。

提升幸福感   小财政办大民生

海南民生事业起步晚、基础弱,我们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作出的‘海南最有条件搞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示精神,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以大民生促进大发展,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王惠平说,过去五年,全省民生支出累计4619.5亿元,年均增长11.1%,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平均比重达74.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小财政办大教育”却走在了全国前列。率先在全国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率先免除中职学生学费,给予中职毕业升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学费补助;率先在全国统一城乡教师工资标准,拉平教师与公务员的收入差距;构建了贯穿学前到本科教育阶段的生均财政拨款制度体系,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覆盖的省份之一……过去五年,海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共计992.5亿元,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拉平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制定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办法,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连续1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使全省56.5万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适时启动物价联动机制,为城乡低保、优抚对象、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提供物价补贴。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支持建立了东西南北中区域医疗中心,全省“1小时三级医疗服务圈”格局基本形成。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从2013年的每人280元提高至2017年的45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2013年的人均30元提高到2017年的50元。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最高达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至75%左右。

加强文化体育科技建设。支持建成了省图书馆、省博物馆和市民文化广场、南海博物馆等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实现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省全覆盖。推进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支持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海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海口作为新起步的省会城市,历史欠账较多,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城市管理滞后。近年来,海口市将有限的财力重点倾向民生领域,每年将至少七成财力用于保障民生,新增财力不低于55%用于民生,五年来,全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54亿元,助力市委、市政府“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每年为人民群众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件件落地见效,把民生改善落实到了老百姓最急、最需、最盼的地方。2015年,海口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作为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惠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心工程,三年来投入137亿元,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农贸市场等十大领域281个基础设施项目改造和建设。2017年7月海口市成功获评国家卫生城市,11月成功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社会各界、市民游客纷纷点赞海口以“双创”为抓手,筑牢了民生“里子”,撑起了城市“面子”,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碧海连天远   琼崖尽是春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殷殷嘱托。

从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海南省成为我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到2007年确定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再到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海南始终坚持增绿护蓝,将绿色融入发展基因,体现在实践中。通过立法保障、统一协调、财政投入、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等方式,将生态建省步步推向深入。

在南渡江的发源地、松涛水库汇聚地,位于海南生态核心区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全县森林面积245.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7.43%,记者置身这片森林,感觉这里的空气都是甘甜的。据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元门乡林业站负责人介绍,这里的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高达50000—100000个/立方厘米。如何在海南中部山区摸索出一条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路子,白沙县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发展首位,实施“生态兴县”,培育了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效益于一体的林业经济增长点,据有关专家的评估,生态效益值近50亿元。

在屯昌县国家农业公园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记者看到蔬菜大棚里埋着一根根蓝色喷灌管,据技术人员介绍,打开管子开关,来自附近猪场的沼液顺着管道流进了土壤。通过“猪—沼—果”“猪—沼—瓜菜”“猪—沼—热作”等模式,构建功能互补、能量循环、高效生态的种养模式,大幅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屯昌县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主任钱建佐介绍,屯昌创建了全省首个全县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通过示范带动、品牌拉动、多措并举,推进种养循环和绿色替代,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建成了157个农村生态养殖小区和43个林下养殖小区;配套沼气工程和水肥一体化基地95个已覆盖耕地面积6.2万亩,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95%以上。在全县建设16处农村人工湿地,切实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难题。

在三亚烈日炎炎的午后,记者在东岸湿地公园感到了一丝凉爽,很难想象这是从棚改区的一滩臭水改建而成的湿地公园。以前每遇到台风暴雨,由于排泄能力不足,就会洪涝成灾,周边居民苦不堪言。2016年,为了生态立市的承诺,三亚市将该区域纳入“双修”(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重点项目之一。通过植物自然净化和人工处理的手段,打造以解决雨洪生态问题为主,同时兼具城市公共活动、市民休闲、旅游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城市湿地公园。如今被称作“三亚绿肾”的东岸湿地公园,成了三亚市打造海绵城市的“名片”。

为践行生态立省的目标,对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我们始终倍加珍惜、舍得投入,从财政制度和资金安排上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王惠平向记者介绍道,一是多渠道争取中央财政对海南省生态建设的支持,争取中央先后三次扩大海南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覆盖范围。2013—2017年,中央财政下达海南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66.8亿元。二是继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五年来,省下达市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77.5亿元,增长261%。2016年以来,共投入3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大力支持城市森林、通道绿化、河流水库绿化等“绿化宝岛大行动”,将全省1345万亩生态公益林纳入重点管护范围,亩均管护经费标准达到27元,位居全国前列。三是增加节能环保投入。五年来,拨付节能技术改造、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发展及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5.3亿元,拨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3亿元,拨付松涛水库生态环境试点2.2亿元,拨付黄标车提前淘汰财政补贴1.6亿元,拨付蓝色海湾改造4.4亿元。四是建立与生态立省相适应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修订了《海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统筹考虑各市县实际和“多规合一”生态红线,激励市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研究制定了《海南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财政转移支付总体方案》,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完善财政纵向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

创扶新模式   打赢脱贫攻坚战

椰林婆娑,清碧的仙女溪从村口蜿蜒流过。距离白沙县城21公里的罗帅村,位于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缘,青山环抱,气候适宜,是名副其实的热带天然大氧吧。2010年,白沙县探索乡村旅游和民房改造相结合的农村建设新模式,实现贫困村经济新增长和人居环境条件的改善,罗帅村成为白沙首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2009年罗帅村人均年收入约2800元,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9265元。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罗帅村的“名誉村长”裴漫玲笑着说。

像罗帅村这样农旅融合的美丽乡村在海南不在少数。乡村要发展,产业是重要支撑。海南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脱贫攻坚、全域旅游等结合起来,打造“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共享农庄、农家乐、采摘游等农旅融合业态,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农民在不失地、不搬迁、原有的收入方式不减少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吃上旅游饭,踏上致富小康路。

与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相比,海南基础差,起步晚,农村人口占80%,少数民族人口占1/6 ,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一个不折不扣的财政穷省,却干成了许多富庶地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2004年,海南率先取消了农业特产税,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农业税,农民提前进入“无税时代”。“把脱贫攻坚作为财政优先保障的重中之重。五年来,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06.1亿元,年均增幅48.1%。建立扶贫资金支出绿色通道,2013—2017年,全省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6.44亿元,支持62.1万贫困人口顺利实现脱贫。”王惠平告诉记者。近年来,海南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不断创新扶贫资金的投入方式,组建省扶贫开发公司,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扶贫。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6年,临高县按照人均约6000元的标准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注入一家养殖发展公司,带动贫困户实施深水网箱养殖项目。截至目前,该项目共带动9个乡镇1906户8415名贫困户,注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636.8万元,并于2017年底兑现第一轮的贫困户股权收益695.5万元,平均每户获益3649元。

海南是全国首批建设美丽乡村试点省份之一。目前全省已建成美丽乡村406个,2020年将建成1000个以上。“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海南的现代化”。海南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速推进“美丽乡村”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等建设,城市与乡村的建设齐头并进,城乡差距日益缩小。5年来,海南农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减少贫困人口61.7万,整村脱贫出列517个。在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社会文明”的美好新海南愿景正逐步实现。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打造更具活力的财政体制机制  

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海南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砥砺前行、克难制胜,凭借的就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30年来,海南财政人传承并发扬了这一精神,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使海南财政由弱变强,体制创新不断突破,为海南经济跨越式发展和民生保障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撑。

2013年,习总书记视察海南时提出‘在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海南省财政全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创新。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国家赋予海南改革开放排头兵、试验田和‘一带一路 ’重要节点等重要功能,海南省在预算管理、国库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创造了全国经验。”王惠平说。

建省办特区伊始,海南便勇担改革“试验田”的责任,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留下一连串敢闯敢拼的足迹,成为改革试验的“桥头堡”。1994年,在分税制改革中成为全国3家试点单位之一;2000年,在全国率先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2003年,实行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成为全国第一个县级以上全面推行此项改革的省份……

建立现代财政体制和预算管理制度。探索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推进分领域改革,实现省与市县政府的权、责、利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发挥财政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引导作用,出台新一轮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方案,将房地产业产生的税收大头集中在省本级,把其他产业的税收大头留给市县,体现省委省政府摆脱房地产依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策导向。加快推进省本级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加大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建立健全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存量资金、绩效评价、项目预算调整、违反财经纪律“五挂钩”机制。预算公开内容不断细化,在2016年财政部组织的预决算公开检查中,海南省排名全国第6。强化专项资金管理,五年来专项资金数量由294项整合为83项。

大力推进国库管理改革。巩固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工资统发、会计集中核算等多项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工资统发、资金支付动态监控基本实现省、市县、乡镇三级全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启动资金支付电子化化管理。取消财政部门自由裁量权,在全国较早建立了客观公正的国库现金理财机制,大大提高间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试点工作,率先编制完成全国第一张省级政府资产负债表。

探索财政涉企资金投入方式改革。积极推进股权投资改革,从2014年起在全国较早启动并扩大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截至2017年末,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入资金达到4.3亿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孵化出信息产业、生物制药、互联网、文体产业、旅游产业等5只产业投资基金,并投资数十个项目,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此外,规范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截至2017年,海南省有22个项目被列入财政部PPP示范项目,8个项目获财政部奖补资金5100万元。

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多年来,海南省财政不断探索财政管理改革,不仅在理论上深化和创新,而且在执行中具体实践落地,特别是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自主研发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平台,实现预算、执行、监督、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率先在全国实现了预算指标和国库收支的一体化管理模式、预算指标的动态自动控制和全省财政数据大集中管理模式,提高了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强化了财政预算约束,规范了各级政府财政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了预算管理透明度,有利于推进全面绩效管理。

潮起海天阔   扬帆正当时

4月的博鳌,春风和煦。以“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会召开,海南再次为世界瞩目。

奋进新时代,海南省委省政府要求以实干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实施更加精准、更加配套、更加革命的改革举措,建设新时代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为国际化的经济特区,勠力将海南打造成对外开放的新标杆,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王惠平说。今后要以海南省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导向,以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总抓手,发挥“三大优势”,围绕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财政资金政策杠杆作用,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重点改革等;切实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改革财税体制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加快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为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提供坚实稳固的财力支撑和物质保障。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三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与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财税制度,推动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海南注定将开启另一个“改革风云时代”: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以打造国际旅游岛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争当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路先锋,以更开放的胸襟走向世界。把握面向东盟最前沿的区位优势,加快推动开放型经济,通过不断深化与沿线和周边国家友好关系合作,推动打造泛南海经济合作圈,全面提升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国际化水平。(记者   李颖   雷艳   特约通讯员   孔祥诚)

推动海南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
作者:王惠平 来源:中国财经报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本钱。多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省,开展了绿化宝岛、六大专项整治等多项重要行动,确保了海南生态环境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2017年,海南省城市(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7.财政厅
推动海南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
作者:王惠平 来源:中国财经报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本钱。多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省,开展了绿化宝岛、六大专项整治等多项重要行动,确保了海南生态环境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2017年,海南省城市(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7.财政厅
优化创业投资环境 支持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我省召开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座谈会 优化财政厅
财政部出台政策助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将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经济结构转型等方面财政厅
加强省属公立医院债务管理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日前,我厅组织召开了省属公立医院债务化解管理座谈会。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