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驻三亚某部潜水员赴“东方之星”救援 打捞遗体22具

08.06.2015  16:31

      原标题:海军驻三亚某部潜水员赴“东方之星”救援 打捞遗体22具

      海军驻三亚某部的潜水员在研究实施方案。(通讯员骆以汉摄)

      “东方之星”客轮失事距今已近一周,6月7日,南海网记者独家采访了战斗在救援现场的海军驻三亚某部官兵,请他们讲述海军潜水员在“东方之星”救援现场的斗险之旅。

      6月1日晚,“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发生翻沉,海军驻三亚某部21名潜水员和兄弟部门的20名潜水员接到命令后,迅速备集救援打捞设备和潜水装具,昼夜兼程赶赴事发现场。在救援现场,官兵们与死神展开殊死搏斗,成功打捞遇难者遗体22具,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惊心动魄的感人篇章。

      艰难的救援海底蛟龙长江斗险

      6月3日上午6时左右,海军驻三亚某部潜水员四级军士长袁盛国下潜到距离水面9米的“东方之星”第三层甲板时,由于水流大杂物多,供气管路发生绞缠,他沉着冷静,用了10分钟时间,将紧紧缠绕在供气管路上障碍物一一清除。当从失事船只的舷窗原路返回时,不料,被破碎的舷窗玻璃将厚厚潜水服穿透,大腿内侧被扎出深约0.5公分的血窟窿,他忍住剧痛,边摸索,边上浮,以惊人的毅力安然脱险。半小时后,他再次请缨下水作业,在他的激励下,官兵们越战越勇。

      6月3日23时30分,480米氦氧饱和潜水亚洲记录保持者、潜水分队长李刚连续三次下水,在间隔不到20分钟时间里,冒着生命危险,成功打捞出3具遇难者遗体,当他上岸时,官兵们发现他的双手被玻璃划开4道3公分长的血口。李刚说,在救援行动中,要确保自身安全,但作业水质混浊,水流湍急,水下障碍物横冲直撞,给潜水作业造成极大的困难和风险。

      为了便于水下作业,潜水员们最大限度的减少随身装具,主动放弃了具有保暖功能的干式潜水服和备用气瓶,只穿了一件毫无保暖效果的湿式潜水服,赤脚穿着脚蹼,由于低水温下作业,体能消耗快,潜水员每次上岸时一个个冻得浑身颤抖,但在潜水作业时,大家都已经忘记了个人的安危。

      危险的救援冒着生命危险展开搜救作业

      此次救援行动,对于常年在热带地区训练、作业的海军驻三亚某部的潜水员来说,低水温、低能见度环境下作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他们忍受着心理和身体上的挑战,冒着生命危险展开搜救作业。

      6月3日深夜12时许,潜水员李亮第一次下水作业,面对不足20公分的能见度,寒流的冲击,一时感觉身心严重不适。但一想到遇难者家属们那些焦迫的眼神,李亮迅速调整好心态咬牙继续下潜,在水下9米的一个舱室内,距离潜水镜5厘米处一撮突然出现的头发令李亮心里咯噔了一下,直觉告诉他,这一定是遇难者遗体,这是他第一次在昏暗的环境里与遗体近距离接触。

      “逝者为大,要把遇难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回想起领导在出发时嘱咐的话,李亮细心的将遗体打捞上岸。随后,李亮再次下水进行探摸,没过几分钟,李亮发现了另外一具遗体,但这具遗体被倒塌的床铺卡住了,李亮试了几次都未成功,此时,他在水下作业时间已经超出1个小时的时限,通话员周永生不时询问李亮的身体状况和水下情况。李亮仍旧不愿放弃遗体,继续清理着现场。

      由于担心李亮发生意外,分队长白乂文立即穿戴潜水装具跳入水中,几分钟后,李亮和白乂文一道将遗体顺利打捞出水。上来后李亮一屁股瘫坐在船上,再也没有力气解脱潜水装具。

      连续4昼夜没合眼打捞遇难者遗体22具

      南海网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潜水员在水下作业时,许多障碍物在水下横冲直撞,时常将潜水员的退路切断,甚至会把潜水员捆缚住,在搜救过程中,他们必须及时清除舱室内繁乱的杂物,这对潜水员体力消耗很大,危险更大。

      记者了解到,自搜救工作展开以来,海军驻三亚某部潜水员和兄弟部队20名潜水员几乎全是夜间作业,潜水员连续4昼夜没有合过眼,极度疲劳的官兵利用换班的间隙在烈日炎炎的大堤上倒头就睡。6月5日中午,负责打捞转运遗体的10多名潜水员,看着送来的午餐一点胃口都没有,而此时,有的潜水员已经连续10多个小时没吃上一口饭。

      据悉,参与此次救援任务的海军潜水员大都参与了马航失联客机、亚航失事客机、抗击蝴蝶台风等国内外失事船只、海上打捞搜救任务,41名潜水员中,达到5级以上的潜水员有26人。截止6月4日上午8时,先后在水下和水面打捞遇难者遗体22具,成为海军打捞遇难遗体最多的救援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