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专车引争议 中国出租车行业该如何“减负”?

10.01.2015  18:49

  2015年1月7日 出租车业改革,向垄断还是向“专车”下刀这是用一款打车软件(快的打车)在北京东三环一街道搜索出来的附近的出租车(2014年4月11日摄)。面对出租车司机“生存难”和乘客“打车难”的呼声,是该对行业垄断的根基动刀,还是该对专车执法“一刀切”?近期围绕“滴滴专车”等引发的风波和争议,触碰到出租车业改革的深层问题,重堵不重疏、治标不治本,靠垄断利益生存的出租车行业还能走多远?记者罗晓光摄

  “‘一元钱’燃油附加费不能少”“‘专车’抢活”“‘份子钱’少一点”……近年来,中国多地频发出租车停运事件,“的哥”面对高“抽条”、低收入的现状,纷纷呼喊“温饱难”。在互联网时代,体系陈旧的传统出租车行业应如何“减负”?

  2015年刚刚过去的几天中,多地发生多起出租车停运事件:4日9时许,沈阳数十台出租车在浑南新区奥体中心附近停靠聚集;同一天,浙江东阳市上百辆出租车聚集在市政府广场门口,整齐停放“休眠”;8日,南京正常运营的出租车大幅减少,多位司机集体“撂挑子”。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浙江、山西、内蒙古等地也发生多起出租车“不拉活”事件。纵览“的哥”反映的问题,大多与燃油费调整、调价方案和“黑车”、“专车”有关,声称严重影响司机收入。透视这些事件发现,“一元钱”“专车”等不过是导火索,相对滞后的行业管理才是导致多方不满的根源。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共有出租车134万辆,企业8000余家,驾驶员260多万人。作为民生工程,密切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出租车行业,却陷入消费者“打车难”、出租车司机收入低的窘境。

  漫天要价、拼客拒载、“烟熏火燎”……谈及出租车,乘客总有多种抱怨,而司机也是怨声载道。沈阳出租车司机李师傅告诉记者,自己花21万从公司买了辆中华车,每月交2000元“份子钱”后到手勉强3000元,还得支付各种保险、使用费、维修检查费,“开8小时车自己一分钱也留不下”。

  一家大型汽车租赁公司副总裁表示,出租车司机干起活都来不及上厕所,胃下垂、颈椎腰椎劳损、风湿关节炎等已成职业病。

  出租车本是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而今却沦为部分垄断公司的“摇钱树”。目前中国大部分省市严格限制出租车牌照,资源垄断难免寻租腐败,引得司机、市民多方不满意:出租车公司和部分“标主”“躺着就把钱挣了”,司机每天80%的工作时间都在挣“份子钱”,市民频频遭遇低质服务和“打车难”。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机关服务中心主任汪国镇表示,目前出租车整体行业结构不合理,半垄断的经营方式已使整个行业在司机、乘客的多方指责下坐在“火山口”上,不得不改,必然催生新兴业态。

  2013年末开始,“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持续“走红”,2014年下半年推出的“专车”服务给不少中高端用户带来崭新体验。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打车软件市场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9月中国打车软件累计用户规模达1.54亿。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顾大松表示,移动互联网开启的城市交通变革时代已经来临,“专车”服务的鲶鱼效应,或可成为撬动传统出租车管理体制改革的杠杆。专车依托市场化运作的商务服务,可以在服务理念、打车体验等多方面拉动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朱平豆表示,滴滴打车平台数据显示,目前打车用户中对价格不敏感且期待更好服务质量的用户达到20%,中高端、专业的商务车服务已有“拥护群”。

  针对诟病不断的“份子钱”顽疾,中国多地纷纷试水动刀:武汉拟实行出租车经营权无偿使用,1.5万台出租车每年“份子钱”有望减负1亿元;广州试点推行“的哥聘任制”,让“的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拿稳定工资,每月实际上交费用可比承包制少300到400元。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认为,减少“份子钱”可促进利益在出租车司机和市场间重新分配,大大激发司机的积极性和规范意识,减少拒载和高峰停运行为。“建议强化对出租车经营企业的监督,使财务管理制度透明化,做出合理定价。”

  垄断必然产生暴利,而新兴事物则会倒逼传统行业改革,破除旧有体制的封闭和低效。专家建议,管理部门应开放专营市场,允许多种市场主体进入,充分竞争,对以“专车”为代表的新兴共享经济模式不可“一刀切”,应在明确运营资格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