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滞销脱困不能总靠公益和眼泪
一筐筐成熟的青金桔,最后被倒入田地排水沟或其他地方丢弃。因为没销路,农户李经南已丢掉了一万多斤青金桔。30日下午,在上百亩的桔子地里,李经南无奈地对记者说,如果还是找不到销路,未来一周他将不得不再丢掉3万斤青金桔。(12月1日南海网)
近年来,农产品滞销似乎已成媒体的常客,总有类似的报道出现:农户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诉说滞销的痛苦,呼吁能有人购买,而媒体也很乐于发动更多人加入到公益救助中来,在媒体的宣传推动下,在农户的眼泪催化下,公益力量开始发挥作用,滞销问题得到短暂解决,可谓皆大欢喜。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遭遇滞销的农户绝不是三两个,媒体不可能一一予以报道,也只有真正懂得利用媒体之道的农户,才可能脱困。这也就让人忧虑,“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那么,不会哭的“孩子”咋办?农产品滞销脱困不能总靠公益救助和眼泪,因为,即使再多的爱心,也会因为屡屡出现的滞销而疲劳,更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必须看到,农产品滞销的量格外大,动辄数以万斤。为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损失,要么通过媒体等渠道,拓展商机,要么动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迅速掀起采购滞销农副产品的高潮。其情至诚,其行可嘉,但这样的关爱之举至多只是减少损失,不足以形成增收的健康机制。
当然,我们并非完全反对公益救助,事实上,这是解决滞销的有益补充,也不是漠视农户的眼泪,他们的苦恼的确让人可怜心疼。可问题是,我们更期望各方能找到治本的办法,除了政府的努力,引导农业生产和提供信息服务,以及搭建平台,恐怕还离不开农户自身的努力,毕竟,他们才是最关键的角色。
在笔者看来,面对农产品屡屡滞销,农户需要认真反思自身的生产和经营行为,而不是只有眼泪和依靠公益救助。在信息化时代,在商品经济日渐发达的时代,农户应该转换发展思维,学会转型,让传统农业升级为现代农业,这不仅仅是技术上,更应该是思维和观念的革新,比如主动触网,掌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生产方向,避免盲目种植,最后导致供给失衡,等等。(肖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