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明星”紫水鸡
“湿地明星”紫水鸡
隐匿在草丛中的几只紫水鸡。 卢刚 摄
左顾右盼的紫水鸡。 卢刚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周晓梦 实习生 王靓婷
编者按
紫水鸡,一种罕见的水鸟,由于过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误以为已然灭绝,而未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对象。
当紫水鸡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它的外形特征,它的羽毛颜色,它的生活规律,着实“萌”得很,但愿这美丽的生灵,能永伴我们的生活环境。
紫水鸡曾被认定为业已灭绝的鸟类,上世纪中叶重新出现,但数量稀少。
在海南,紫水鸡唯一钟情的地方是昌江海尾湿地公园。那里靠海,有着成片的木麻黄树林,有着平阔的淡水水域,是海南保护较好的湿地之一,也是比较稀缺的内陆淡水沼泽湿地。
紫水鸡与昌江海尾湿地的环境相得益彰,美好共存——湿地好,紫水鸡便选择在此“安家落户”;紫水鸡美,把湿地映衬得更加美丽。
昌江海尾湿地的“明星”
车到昌江石港塘,即是海尾湿地公园。步入园中,会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高大木麻黄林下铺满厚厚的落叶,踏上去如踩在地毯上一般,仿佛置身北国密林;移步换景,穿过木麻黄林向东走,池塘和洼地又会跃入到眼中,水丰草美,就像一幅江南风景画;正当陶醉之时,却有人提醒,西侧的海滩上潮水正伴着海风涨落,可以看海踏浪……
紫水鸡就生活在这片海边的湿地公园里。它们是海尾湿地公园的“明星鸟种”,与栗树鸭、水雉、凤头潜鸭等一起生活在公园半人工式的湿地区域。
“海尾湿地公园现有面积近5000亩,其中水域面积在2000亩左右,紫水鸡和栗树鸭,常年稳定在公园里繁殖栖息。”入秋,海南日报记者跟随“海南媒体湿地保护环岛考察行”到海尾湿地公园时,公园业主和管理方海南西岸乡村庄园俱乐部有限公司的项目部经理张璐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
阳光下,湿地里的蒲苇随风摇曳,水面泛起粼粼波光,站在岸边用望远镜看,可以清晰地看见两只紫水鸡立于水中沙丘,披着蓝紫色“华服”,顶着红色额甲,昂首挺胸。
“看到了吗?看到了吗?”“哇,它们的羽毛好漂亮”“快用相机拍下来”……参加考察的媒体朋友,在GEF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宣教专家卢刚的带领下,抢着一睹“明星鸟种”的风采。
“海尾湿地公园开阔水域拥有丰富的重点物种,是值得重点保护的区域。”卢刚说,公园最大的特色是生活在淡水里的水鸟和水生植物。
实际上,紫水鸡在海南被注意到的时间是在9年前。当时,2008年海南越冬水鸟调查组遇到有人用塑料袋装着野鸟出售,当时调查组成员打开塑料袋一看,才发现这是海南从未记录过的紫水鸡。
尔后,紫水鸡被发现在海尾湿地公园“安家落户”,近些年在那里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除了海尾湿地公园以外,在海南其他地方,鲜少找得到它们的踪迹。
资料显示,紫水鸡在中国的亚种分布于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福建等地,是一种罕见水鸟。1988年准备列入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考虑到当时没有发现,以为种群灭绝了,因而没有纳入保护类。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保护名录中,紫水鸡现属于无危级别。
“我有一双大脚”
紫水鸡是秧鸡科紫水鸡属的代表鸟种,隶属于鹤形目。它们体羽大都为紫色或蓝色,尾下覆羽白色,头顶、后颈灰褐略沾紫色,嘴和额甲呈红色。身姿俏丽,颜色抢眼。
它们不仅有“高颜值”,还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一双大脚。这双大脚细长而有力,呈暗红色,对紫水鸡来说很重要。
由于紫水鸡常在水边、漂浮植物上或稻田中觅食,这双大脚能够把体重平均平摊在漂浮的叶子上,行走时犹如“水上漂”。而且,修长的脚趾,意味着脚也能和“手”一样灵活,寻找食物时可以用脚趾移动石块和翻动植物,还能抓住和撕碎食物。
因此,这双大脚相当于紫水鸡的“秘密武器”,在觅食中发挥着多种功能。但一双大脚也让紫水鸡行走时步伐缓慢稳重,不似其他鸟类一般轻盈。
如果说“高颜值”和大脚是紫水鸡的外在特征,那“生活作息规律”则是它们的性格特点。
紫水鸡通常结成小群在晨昏时活动,白天则隐藏在水草丛中。“海南媒体湿地保护环岛考察行”的小伙伴在昌江海尾湿地公园看到紫水鸡时,正是夕阳西下时分,余晖斜洒,渐序把明亮天空渲染成彩色,湿地内平静的水面也披上一片金黄,紫水鸡似乎不觉,伸伸脖颈,踢踢小腿,俨如在自家后院散步,做运动。风吹过,天地之间的色彩又换了一副模样,紫水鸡在湿地公园里正悠然自在。
据了解,紫水鸡多选择栖息于有水生植物的淡水或咸水湖泊、河流、池塘、水坝、漫滩或沼泽地中,并扩展到与湿地相邻的栖息地如草地、农田、公园、路边绿化带和森林边缘。但近年来,国内发现有紫水鸡的地方并不多。
卢刚在昌江海尾湿地公园共标注了9处观测记录到紫水鸡的地点,这些地点集中分布在公园的半人工式湿地区域内。紫水鸡依赖于湿地生活。
紫水鸡钟情海尾湿地公园
如今的海尾湿地公园,是紫水鸡等动植物的“王国”,处处一派生机。但如果时间倒回十多年前,那里则是草木零星的景象。
“1998年之前,这里靠海的一片是白茫茫的丢荒地,而且高温干旱。”张璐说,海南西岸乡村庄园俱乐部当时为了响应政府加强海防林建设的号召,采用“林瓜套种”,在这片区域以木麻黄+西瓜的套种方式植树造林,试图以绿色植被抵挡住风沙的侵袭。当时按照这个造林方式,他们在昌江6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营造了约40公里的海防林。
连成带状的海防林,起到了防风固沙作用,也改善了这片沿海区域的生态环境。由于紧挨大海,该区域范围内多平厚的海岸沙滩地貌,海南西岸乡村庄园俱乐部有限公司在营造海防林的同时,还利用这里的湿地资源,逐步打造半人工式的湿地区域,改善沿海区域生态环境。
长高的树,变绿的草,不仅逐渐遮挡住风沙、调节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还为众多种植物精灵提供了一处家园。
“在如此小的面积里养育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淡水水生生物,在海南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卢刚认为,作为企业主导建设的湿地公园,海尾湿地公园是较为成功的例子,“一家企业用近二十年间改善环境,让这里的湿地体态渐渐丰盈起来,保护得较为完好,很不容易。”
海尾湿地公园的动植物“家族成员”有多丰富?通过一组数据就能了解:公园记录到的鸟类有33科84种,其中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9种;植物有75科190种,其中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2种;还有蝴蝶6科25种、蜻蜓3科10种、两栖动物6种、爬行动物5种……
当一个地方可作为家园时,故事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紫水鸡“钟情”昌江海尾湿地的故事便是如此。
海尾湿地公园环境质量和生态体系渐入佳境,也渐渐有游客慕名而来,海南西岸乡村庄园俱乐部有限公司结合实际,希望学习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经验,申请开设旅游景点,建设半开放的湿地公园,通过每天控制接待游客人数,制定公园访客守则,以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
目前,昌江海尾湿地公园已加入“海南省红树林湿地保护体系联盟”,以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的模式,探索湿地保护开发的新模式。他们希望未来紫水鸡也一直在此安家。
来源:海南日报(B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