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施行 破坏湿地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

03.07.2018  11:02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需要好好保护。从7月1日起,海南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的《海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施行,标志着海南湿地保护有法可依了。

      全省湿地划分为四个等级

      《条例》划定湿地等级、保护范围,明确了法律责任等。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滨海湿地、库塘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生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全省湿地分为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市县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对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市县级重要湿地,省和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方式加强保护,完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对一般湿地,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湿地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湿地生态功能退化。       建设项目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湿地       《条例》指出,省和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保护纳入省和市、县、自治县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湿地保护机制。省和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多元化的湿地保护和修复资金投入机制,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支持为辅助的多元投入体系。省和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和机制。海南将对湿地实行名录管理。       湿地保护和修复方面,《条例》规定,省和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湿地性质不改变,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退化。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市县级重要湿地禁止引进外来物种。建设项目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湿地。除经依法批准的国家和本省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项目、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外,禁止征收、占用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和市县级重要湿地。临时占用湿地期限不超过2年;临时占用期满后,占用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对所占用的湿地进行生态修复。       建立湿地修复公示制度接受公众监督       《条例》明确,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在湿地内禁止下列行为:开(围)垦、填埋、排干湿地;倾倒、堆放固体废弃物,排放未经处理达标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鱼类洄游通道,滥采滥捕野生动植物,捡拾鸟卵;擅自引进外来物种或者放生动物;其他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行为。       《条例》提出,要建立湿地修复公示制度。省和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湿地主管部门应当公开湿地修复方案、修复成效,接受公众监督。省和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湿地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受理和查处制度,公布投诉举报受理方式,及时查处破坏、侵占湿地的行为。       省和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面积、保护率、生态状况等保护成效指标纳入本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成效奖惩机制和终身追责机制。       破坏湿地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       《条例》对破坏湿地的有关行为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擅自移动或者破坏重要湿地保护标志的,由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湿地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临时占用湿地期限届满后,用地单位或者个人未按照湿地恢复方案及时恢复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湿地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恢复;逾期未恢复的,处未恢复湿地每平方米50元以上150元以下的罚款。擅自在湿地从事开(围)垦、挖砂、取土、采矿、烧荒等活动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湿地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原标题:《海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昨起施行将建立湿地修复公示制度严重破坏湿地最高罚款50万元
海口多部门联合部署 加强五源河湿地公园生态保护
  原标题:   多部门联合部署 加强五源河环境保护局
海口多部门联合部署 加强五源河湿地公园生态保护
    海口市五源河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备受关注,南海明珠
社会文明大行动,“女神们”在行动
  根据市妇联《关于组织开展“妇女姐妹齐参与,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