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湿地保护提速 计划2020年湿地保护率提高50%以上

05.12.2017  02:14

      在全球环境基金“加强中国湿地保护地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规划型项目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12月4-6日,“湿地保护体系国际研讨会”在海口召开,会议旨在展示中国湿地保护最新成果,分享国内外湿地保护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共商新时代湿地保护的新方略。

      马广仁:要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建设

      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专职副总指挥马广仁在致辞中回顾了我国湿地资源现状、开展的工作和保护成效,特别是2016年11月1日,中央深改组第2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下简称《制度方案》),标志着湿地保护工作从“抢救性保护”到“全面保护”转变和进展。

      他同时强调,中国湿地还面临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突出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对湿地水、土地、生物资源的需求还将长期存在,湿地立法缺失、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支撑薄弱、湿地保护管理能力不强等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制约湿地工作健康发展,到2020年湿地面积稳定在8亿亩任重道远。他要求湿地保护工作者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新时代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按照“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重大要求,以《制度方案》为抓手,以湿地名录为基础,以湿地立法为保障,突出重点区位湿地保护,推进重点区域湿地修复工作。

      陈宜瑜:确立整体性和自然生态过程保护两种理念

      中国科学院陈宜瑜院士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湿地保护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过去20多年来,我国湿地保护与管理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他强调在今后的湿地保护地体系建设中,要牢固确立整体性保护和自然生态过程保护的这两种理念。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体系,一方面要增加湿地保护地面积,填补保护空缺;另一方面要加强已有保护地的管理,提升保护地管理的有效性。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是提升湿地保护成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党的十九大所确立的重要保护举措。

      戈门(CarstenGermer):中国实践经验值得全球借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助理国别主任戈门(CarstenGermer)先生强调了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出了全球湿地保护面临的挑战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的机遇。他认为中国的实践与经验值得全球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对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价值。他倡议各国共同努力,以湿地保护为突破口,共同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周绪梅:对湿地资源进行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

      海南省林业厅党组成员、海南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周绪梅介绍,海南省是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森林覆盖率62.1%。湿地面积32万公顷,全省建立自然保护区49处。

      周绪梅表示,海南正加强湿地保护制度建设,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与分级体系,对湿地面积进行科学管理与总量管控。深入开展湿地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守住湿地生态保护红线。着力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尽快恢复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特别是推动湿地公园的发展整体进入快车道。建立湿地调查监测体系,对湿地资源进行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切实加强湿地与热带雨林保护,探讨与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保护海南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和稳定性。

      倪强:到2020年海口湿地保护率提高50%以上

      海口市人民政府市长倪强在致辞中向大会介绍了海口市湿地面积43.6万亩,湿地率12.71%,拥有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红树林湿地和全国唯一的热带火山熔岩湿地。特别指出海口市委、市政府把湿地保护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位,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编制了湿地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计划到2020年全市湿地保护率提高50%以上。

      据介绍,在过去几年中,在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湿地保护体系项目”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立法保护、周边环境整治等措施,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从5万亩增加至12万亩,红树林面积增加4500亩;五源河等一批湿地公园加快建设。9月22日,海口入围国家首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

      据了解,本次国际研讨会为期3天,包括7个大会报告和39个分会场报告,来自国内外湿地领域的专家将分享国内外湿地保护政策与保护体系建设的经验;探讨湿地修复与模式、湿地可持续利用方面的良好实践;研究和探讨湿地监测与调查技术;搭建湿地大数据与公民参与的共享平台;展望湿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等。这些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和新经验将对中国湿地保护管理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