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滓洞集中营幸存者傅伯雍离世 享年96岁(图)

04.12.2014  21:40

傅伯雍老人的儿子正整理父亲的遗像 本组图片由记者 张路桥 摄
傅伯雍老人遗体告别仪式现场
年轻时的傅伯雍

  “我是‘五四’运动的产儿,今年96岁,是人间魔窟重庆渣滓洞集中营脱险出来的幸存者。回首往事,自己无愧于心,更曾想到和自己一同坐牢的烈士们,把那些杀人的罪行公诸于世,将他们的事迹传送人间,将今天的幸福告慰先烈。

  摘自《傅伯雍自传

  11·27”大屠杀中,渣滓洞脱险志士之一的傅伯雍安详离世,享年96岁。昨日下午,垫江县桂溪街道,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近百人与傅老告别

  “磨难千般渣滓洞,挺拔万态红岩松。”昨日下午,在垫江县桂溪街道石岭收费站附近,傅伯雍简易的灵堂就设在这里,灵堂入口两边贴着这副挽联,这是傅伯雍5个子女商议之后写的,寓意父亲的一生。

  灵堂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挽联“沉痛悼念傅伯雍老人”,挽联下方,鲜花翠柏簇拥着遗像。傅伯雍老人的遗体,安卧在缀满白菊的灵柩中。大厅两侧,摆满了社会各界敬献的花圈。傅伯雍老人生前好友、同事等共计近百人,来到现场与傅老的遗体告别。

   10月下旬滑倒送医

  傅伯雍膝下有4儿1女,二子傅显捷昨日下午向记者回忆了父亲生命的最后35天。

  傅显捷介绍,父亲在世时,身体一直都比较硬朗,这些年和母亲(张正履)住在垫江县白银路。

  “平时,主要是姐姐在照顾。”傅显捷说,10月28日下午1:30左右,父亲起床吃东西时,不慎在客厅滑倒躺在了地上。因没外伤,一家人也没在意,随便擦了点药水,以为过几天就会好。

  “第二天早上,父亲还是喊痛,我们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刻将他送到垫江县人民医院,检查结果是右股骨头骨折。

  医院没敢轻易手术,家人选择了保守的静养治疗。住院近10天后,父亲开始出现咳嗽、痰涌、肺部炎症加剧等症状,与此同时,可能因长时间卧床,父亲抵抗力下降,身体机能衰退,出现了逐步呼吸衰竭,随后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11月27日还在看史料

  傅显捷清楚地记得,当时父亲还自信满满地表示,很快就会出来。可经过各种抢救措施,父亲的病仍不见好转,后来,父亲已不能说话,而且每天用过镇定剂后,大都处于昏睡中。

  “父亲一直跟我们说,‘11·27’是他再生日子,我们想用历史激励他挺过这一关。”长子傅显朝说,11月27日下午,他和母亲将关于“11·27”大屠杀的照片、报刊杂志、视频资料带到病床前给父亲看。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父亲一直睁着眼睛,眨都没眨一下。让傅显朝没想到的是,此后父亲进入深昏迷状态。12月2日凌晨4时许,父亲离世了,享年96岁。

  傅显朝介绍,父亲的遗体今日火化,先存放在殡仪馆后择日下葬。

   追忆

  好友:他的报告影响我一生

  傅伯雍生前在垫江三中当过老师,72岁的杨梓明是傅伯雍的同事和好友。昨日下午,他追忆道,首次和傅伯雍相见,是1955年的秋季,当时小学五年级的他,和同学们一起,端坐台下听傅伯雍作渣滓洞脱险志士的专题报告。“虽然那时年纪还小,可我听得很认真,很震撼。”杨梓明说,尽管过去了近60年,但当时的情形,仍旧记忆犹新,“傅老的这堂报告,影响了我的一生。

   校长:会将老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垫江三中的校长陈桂江介绍,傅伯雍老人从不给组织和单位增添任何的麻烦。“虽然傅伯雍老人走了,但他无悔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陈桂江表示,他会将老人的坚定信仰和矢志不渝的追求,一直地传承下去。

   弟弟:他是我思想进步的引路人

  傅伯雍弟弟傅仲熙,今年也已90岁高龄,现住在渝北区新牌坊的一家养老院。听闻哥哥离世的消息,他连夜赶写了3页题为《怀念哥哥》的悼文。昨日,因行动不便,特委托儿子将悼文带到了治丧现场。“哥哥,你是我思想进步的引路人。”傅仲熙在悼文中写道。

   生平简介

  傅伯雍,垫江县桂溪镇人,生于1919年8月3日,卒于2014年12月2日。

  1946年,傅伯雍毕业于成都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前身)经济系,随后在四川崇宁县中学教书。

  1947年初,傅伯雍回到垫江县老家女中任教,同时兼任西沤小学校长。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以垫江女中为据点,成立地下党女中特别支部,同时筹建了川东华蓥山游击区“地下联络站”等。

  1948年,国民党军队大肆清乡,血洗游击队军民,地下党决定陆续撤离垫江隐蔽,委派傅伯雍留守“地下联络站”坚持斗争。后来,傅伯雍被捕,被关押在伪县府大牢中,这是他第三次遭到国民党的抓捕。

  1948年10月底,傅伯雍被送往歌乐山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洞关押。

  1949年11月27日夜晚,渣滓洞血腥屠杀开始时,傅伯雍在战友的掩护下,躲过了敌人的子弹。大火燃起后,他砸烂牢门,冲出去躲进水沟里,得以逃生。“11·27”大屠杀脱险后,傅伯雍回到垫江。

  1962~1979年,傅伯雍在垫江三中任教。离休后,先后在全国各地作宣讲红岩精神报告50余场。

  “今后,不论生活如何富裕,都要艰苦奋斗,勤俭持家;不论生活如何贫困,都要光明正大,挺直腰板做人。

  摘自傅伯雍《我们的一家》前言中对家人的遗训

   传承

  以诗书之家

  教育五个子女

  “父亲走了,他走得很淡然,就像离家旅游,带着微笑向大家挥挥手,平静地上路了。”这是作为子女代表,二儿子傅显捷在《悼念父亲》中所写的。

  “诗书之家可以五代。”傅显捷回忆,父亲生前最喜欢引用曾国藩的这句话:官不过二代,富不过三代,农耕之家四代,好好教育后代。

  “高考恢复后,我和其他4个兄弟、姐姐一起,努力学习,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傅显捷介绍,现在,大哥是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退休教师;姐姐是垫江一中退休教师;他是长江师范学院副校级领导(教授);三弟是北京医药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四弟是川大金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

  “这与父亲当年对我们‘诗书之家’的严格要求密不可分。”傅显捷称。

   链接

  渣滓洞15名脱险志士

  目前还有2人健在

  昨日下午,记者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简称“红岩联线”)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当年的渣滓洞15名脱险志士中,目前还有两人健在,分别是孙重、李泽海,但都已八九十岁高龄。据介绍,孙重现住在沙坪坝歌乐山,李泽海仍在四川遂宁,两人身体状况都还不错。

  该负责人说,当年“11·27”大屠杀中,除渣滓洞的这两位志士健在外,白公馆幸存下来的志士中还有郭德贤和郭小波健在,两人分别住在渝中区上清寺和天津。作为脱险志士代表,今年11月27日在歌乐山举行的纪念活动,孙重和郭德贤都去了现场。

  昨日下午,在傅伯雍的遗体告别仪式现场,孙重和郭德贤均托人敬献了花圈。(记者 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