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女陶凤交带领娘子军谱写造林传奇
敢把荒丘变绿洲
渔家女陶凤交带领娘子军谱写造林传奇
◆本报记者孙秀英通讯员吴强
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有一位普通的渔家女。过去20多年,她带领全村100多名姐妹,在家乡一片名为棋子湾的万亩沙丘上,造林近两万亩,写就了一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造林传奇。
7月15日,发表于《中国环境报》人物版头条位置。 |
推翻德国专家不能治理定论
如今的棋子湾,已是迷人的旅游胜地。天空蔚蓝,海水清澈,伴着月牙状的金色沙滩。不远处,一片绿色的海防林蜿蜒连绵,给人一种“碧海苍穹阔,清风翠绿浓”的感觉。
谁能想到,若干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幅景象,到处是白茫茫的流动沙丘,干旱无雨,风沙漫天,环境恶劣,时有强风打翻渔船、沙尘淹没农田。因为沙尘,居住在附近的村里人不少患上眼疾。这里也因而成为海南省风沙化治理的重点地区。
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技术缺乏等原因,在棋子湾造林,成活率很低,出现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情况。
村里的渔民都说,在这风沙打脸都发红的地方,树怎能种得活?1995年,德国专家对棋子湾流动沙丘进行考察,下了“无法治理”的结论。
陶凤交是偶然进入种树这个领域的。上世纪80年代末,有一年,台风袭击昌化渔港,海上一艘渔船翻倒,30多人葬身大海,其中就有陶凤交的丈夫。面对英年早逝的丈夫以及还未成年的孩子,年轻的陶凤交悲痛欲绝,还有20多位妇女和她一样成了寡妇,30多个孩子和她儿子一样没有了父亲,这让陶凤交认识到没有防风林保护,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要是有海防林就好了,种树吧,我要种树。”陶凤交有了这个念头,并且一发不可收。
一开始,她和村民们一起种树,由于收入太少,很多人退了出去,陶凤交也没了信心。在表哥的劝导下,1992年,陶凤交再次动员50多名姐妹同她一起种木麻黄树。那时,她并不知道昌江棋子湾流动沙丘曾被德国专家下了无法治理的定论。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一些成活的木麻黄旁长有很多野菠萝。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陶凤交采取先种野菠萝固定流沙,再种木麻黄树的办法,使成活率一下子提高许多。就这样,陶凤交在县林业局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成功种植了几百万株木麻黄。
经过不懈努力,多年的流沙被治住了,海防林绿遍了整个棋子湾,推翻了德国专家“棋子湾不能治理”的定论。
坚持每天种树 600 多株
为了建设海防林,每年,陶凤交只有大年初一到初三才在家里,其他时间都住在海边的简易房,住的是沙丘棚子,喝的是挖坑挖来的水。
当时,棋子湾不通公路,树苗无法从5公里外的水源地育苗后运到沙丘,只能靠人肩扛,距离近的时候几百米,远的则达一两公里。由于苗木全是袋装大苗,一担几十株的木麻黄幼苗往往上百斤重,一两趟下来,肩膀很快就被磨破了。而这样的活,她们每人每天要挑9~10担,最多的时候一天行走50多公里。
“我们每天4点起床,5点多开始劳动,一直到晚上8点多才回家。”与陶凤交一起种树的钟松月说。
在海边的沙滩上种树,穿鞋走路不方便,陶凤交便和一起种树的姐妹们打赤脚。这么多年脚行、肩挑、手种下来,陶凤交和她的姐妹们手掌、脚板、肩膀都长了厚厚的老茧,脸膛晒得黝黑。由于老茧开裂结痂后容易进沙子,导致脚掌发炎,所以她们在结痂之前,要把厚皮削掉。
凭着顽强的毅力,陶凤交她们来回穿梭在茫茫的沙丘上。绵延的海岸线上,留下了她们奔波劳顿的身影和坚实的脚印。据昌江林业部门统计,20多年来,陶凤交和她带领的娘子军,平均每天种树600多株,合计造林1.8万多亩,从未向政府提过任何要求。
现已退休的昌江县林业局营林股原股长王禄齐表示:“我们测量过,沙地上的最高温度可达60℃,走在上面脚烫得不行,但是种树女人们的脚板都磨炼出来了。陶凤交带出了一支认真、执着、能吃苦的造林娘子军。”
在更多村民眼里,陶凤交是一个勇敢的妇女拓荒者形象,“戴着海南独特的尖顶遮阳斗笠,肩挑着上百斤重的苗木,双手稳稳抓着扁担绳索,颤巍巍地行走在炽热的沙丘上”。画面有些悲壮,却又如此的美丽和动人。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建设海防林,执着的精神必不可少。王禄齐说,他开始也不理解陶凤交为什么这么坚定地种树,后来才渐渐明白,喜欢较真的陶凤交,做事执着。她把种树不仅当成工作,更当成一种事业,这是她与林业的缘分。
二儿子郑伟杰从14岁起就跟着妈妈种树。他说:“妈妈太不容易了,了不起。”在妈妈的精神感染下,现在他和哥哥也在林业局工程队里种树。
大儿子郑伟平则说,从妈妈身上他们学会了正直做人、认真做事的好品质。“妈妈老是觉得对不住我们,说让我们跟她受苦。但我们不这么想,我们现在很好,而且干着很有意义的事。”郑伟平说。
跟随陶凤交种树多年的文英娥说:“如果单纯为了生活和多赚钱,她没有必要选择来种树。”
种树之前,陶凤交做渔货生意,收入多,也不用出很大的力。可陶凤交和姐妹们最初为林业局种树时,报酬是每成活一株得8分钱,一天辛苦下来只得七八元,每个月收入只有几百元。由于既辛苦又收入低,很多新来的妇女只挑了一担树苗,就放下扁担“逃”回家了,说再也不回来吃这个苦了。
但陶凤交,一个普通的渔家女,带领少数人坚持下来了。在长期的苦苦摸索下,她不仅成功地提高了木麻黄树的成活率,还攻克了连德国专家都公认的难题。
“看着这些木麻黄树,我的心里很满足,也很自豪,它们是我和姐妹们用23年的汗水浇灌出来的。”站在棋子湾,陶凤交放眼望去,绵延的海岸线上环绕着一条绿色缎带,树木长得郁郁葱葱。
“我爱这些树,就像爱自己的孩子。”陶凤交说这话时,远处的海风吹来,从海防林深处传过来“飕飕”的声音,稀疏而悠长,就像千军万马出征前的一阵躁动。陶凤交的头发正好被风吹起,她那一甩头的动作,俨然就是一位统领这千军万马的女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