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海洋局退休的海洋环保专家罗九如:用余生之力召唤海鸥归来
开栏的话:
琼岛暖阳,引才北来。每年到海南过冬的百万“候鸟”族中,有不少农业、医学、环保、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如今,他们已成为我省的智力宝藏。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我为琼岛献才智”系列报道,走近这些为海南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候鸟人才,用他们热爱海南、服务海南的故事,来诠释他们对“第二故乡”的深情。
■ 本报记者 李磊
“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海南科考,就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和海洋。”2月22日,在省政府候鸟人才工作座谈会上,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半框眼镜的老人用自己的海南情结打开了话题,她就是居住在三亚的海洋环保专家罗九如。尽管已年过八旬,但她说起话来依旧铿锵有力——她要用余生的精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让告别海南许久的海鸥重新出现在海边。
海洋专家的“海鸥回归梦”
2003年,罗九如从国家海洋局研究员的岗位退休后,选择在三亚居住。她来海南的梦想源于1970年代在海南的一次科考,她记得当时,沿海处处海鸥翱翔,透过湛蓝透明的海水望去,五颜六色的热带鱼游来游去……
“2003年再来三亚后,多年来在记忆中魂牵梦绕的场景已然不再。”谈起如今的海洋环境,罗九如有些遗憾:在海南定居的12年里,她在三亚仅见过一只海鸥。
“海洋的污染,渔民过度捕捞、缺乏海洋环保意识,让海洋环境受到了损害。”罗九如说,她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海鸥群重新翱翔在三亚上空。
于是,罗九如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她在海南的生活与“海洋环境”、“海鸥”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她曾从万宁寻找到西沙,寻找海鸥有可能大规模出现的地方,还积极咨询鸟类专家,探讨海鸥引进和繁育方案。
“海鸥的生存需要用来栖息的红树林,还有各类海草和多种鱼类作为食物,让海鸥回来,就要改善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罗九如说。
不顾高龄坐船出海调查
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得知了罗九如的事迹,请她担任顾问,指导海洋生态调研和保护工作。
2007年,罗九如得知三亚一处工地准备炸毁珊瑚礁。她立刻前去劝阻,向施工单位的领导宣传保护和移植珊瑚,同时向政协提交保护移植珊瑚的提案。在她的积极努力下,那些差点被毁掉的珊瑚礁得以幸存。
“海中珊瑚礁的形成需要几百年上千年,每年才生长一点点,炸珊瑚礁,那是毁掉了千百年才形成的生态系统。”在座谈会上,罗九如提起此事,依旧十分感慨。
她曾和志愿者一道走进渔村,为渔民培训,讲解海洋环境保护知识,推广渔业社区共管模式示范项目;她也曾不顾高龄坐着小渔船,在海上颠簸十多个小时,进行海洋生态调查;她还曾以海洋环境专家的身份,帮助蓝丝带协会和三亚的科研团队成功申请并积极参与3项联合国环球基金项目。
将海南当作“第二故乡”
在三亚,罗九如的事迹人人知晓。她除了积极参加海洋环境保护活动外,还多次参加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到戒毒所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关心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如今她还担任了三亚市老教授协会生态环境委员会主任、三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志愿者等。
“你们也别再称我为‘候鸟’了,我觉得自己如今是海南本地的一只小麻雀,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海南这片土地,将这里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罗九如说,她已下定决心,要用余生的精力,改善海南的海洋环境,一定要看到成群海鸥的归来。
(本报海口2月28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