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水倒灌地上“争”来收成 我省农业专家探索耕地改良关键技术

06.06.2015  20:34

本报文城6月3日讯(记者缪影影  通讯员杨花)“海水倒灌的土地上,如今也种出了水稻、玉米、以及番杏等耐盐作物。”6月2日上午,在文昌市铺前镇潭榄村举办的“海水倒灌农田灾后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现场观摩会上,我省农业专家向前来学习的农民讲解如何在海水倒灌土地上“争”收成。
  在潭榄村,几百亩经历了海水倒灌的田地上,水稻已经开始抽穗,玉米也已经成熟,一旁的番杏、海蓬子等耐盐作物一片绿油油,长势良好。
  “能在海水倒灌的土地上‘争’来这些收成可不容易。”省农科院土肥所所长谢良商介绍,去年,台风‘威马逊’引起海水倒灌,造成受灾的沿海乡镇土壤大面积盐渍化,短时间内不适合当地常规农作物生长,给当地农业带来严重影响。此后,农业专家迅速对土地进行会诊,经过土壤检测、土地“洗盐”、引种耐盐作物等工作,方才取得初步成效。
  “要针对这些土地制定修复方案,首先要对土壤进行化验检测。这里的200多块土地都经过取样、检测,然后编号、标注盐度,制成这份‘体检报告’。”谢良商指着他们绘制的农田盐分分级图说,检测结果表明该村的80%的土地盐分含量在0.3—0.5,属于中度盐渍化。
  根据检测结果,专家们开始引导农民对中度盐渍化的农田进行淡水冲灌,稀释土壤中的盐分,在通过排水沟,排向海中。在此基础上,配合土壤调理剂、有机质肥料的使用,调节土壤酸碱度,减轻钠离子的危害。
  “正是有了这些改良基础,我们又选择了耐盐的水稻品种,才能在海水倒灌土地上‘争’来收成。”省农科院粮作所所长孟卫东说,依据土壤检测结果,他们在轻度、中度盐渍化土地上种植了盐稻12号、盐稻18号、特优458号等耐盐的水稻品种。“即使这一季的产量可能受到影响,但是盐分会被水稻慢慢吸收,进而降低,以后的每一造应该会越来越好。”孟卫东说。
  “我们的20亩玉米种植的是普通品种。”海南大学农学院江行玉教授介绍,这些玉米在播种前,先利用耐盐生长调节剂对种子进行处理,使得玉米在长苗的关键期,能够保证自身水分不流失,同时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现在玉米即将收获。
  针对盐分含量在超过1.0%,极度盐渍化的土地,专家们则引种了番杏(又称新西兰菠菜)、盐地碱蓬(黄须菜)、海蓬子等耐盐作物。
  “这些耐盐作物,既能帮助土壤脱盐又有经济价值。”江行玉说,耐盐作物可以迅速提高海水倒灌农田植被覆盖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土壤返盐,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同时,由于它们本身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盐分,所以通过种植耐盐植物可逐渐地帮助土壤脱盐。
  另外,这些耐盐作物,具有抗逆能力强,极少病虫害等特点,是不需用农药的无公害绿色蔬菜。以番杏为例,它产量高,采收期长,亩产可达2000斤以上,目前已作为蔬菜进入市场。“引种耐盐作物可迅速恢复这些盐渍化土壤的农业生产,同时,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江行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