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交流合作广泛深入成果丰硕

11.11.2015  18:36
摘 要:

中国气象报记者 段昊书

  从天气系统上看,海峡两岸互为上下游。冬天出现寒流,冷空气是从华北、华中南下再到台湾;夏季,不少台风是先经过台湾,再进入大陆。从社会意义上看,近年来,两岸经济社会合作交流广泛、人员往来日趋频繁,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合作空间很大。

  一直以来,两岸在气象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备受关注。今年《海峡两岸气象合作协议》正式落地,两岸气象合作成果初显。

   协议“落地”开启合作新局面

  2014年2月27日,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在两会第十次会议上签署了《海峡两岸地震监测合作协议》及《海峡两岸气象合作协议》。

  2015年6月24日,在双方完成协议实施相关准备工作后,协议正式生效。

  在两岸气象合作交流的历史上,协议的签署具有标志性意义。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说:“过去,两岸开展气象交流,偏重学术科研层面,较少涉及实质作业问题。合作协议生效后,数据资料实现即时交换,有助于双方将天气预报做得更准确。这是裨益民生的好协议!”

  今年8月16日至18日,协议生效后的首次工作组会议召开,大陆方面执行协议负责人郑国光和台湾方面执行协议负责人辛在勤分别率团出席。双方按照协议内容,设立灾害性天气业务合作、气象资料与信息交换、气象业务技术交流、气象业务人员交流等四个工作分组。同时,双方研讨将建立基于网络的日常灾害性天气讨论互动平台,建立气象资料与信息的交换与互动平台等。

   科研学术交流合作稳步发展

  两岸气象合作的历史已有20余年。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不懈努力与尝试,海峡两岸气象学会开始实质性接触,两岸气象科技交流日益活跃,实现了一般气象文献资料的直接交换以及闽台地区重要灾害性天气的直接会商。首届海峡两岸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研讨会便诞生于彼时。

  1993年1月,时任台湾地区气象学会理事长陈泰然偕夫人访问大陆。1994年3月,以陶诗言院士为团长的中国气象学会代表团应邀访问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天气与气候学术研讨会。自此,两岸气象科技人员双向交流得以实现。

  目前,两岸气象学术交流合作呈常态化。同根同源的海峡两岸气象学会间的交流和往来不断,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气象业务单位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研讨会和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业务的发展,更对双方进一步提高两岸气象科技水平、增强两岸灾害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著名气象学者、台湾大学教授周仲岛表示,20多年来,两岸在气象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交流成效很好,他本人也经常通过网络关注大陆的最新气象科研成果。“希望两岸气象科研合作能更好服务于民生。”

   闽台联手建气象灾害联防体系

  2011年11月30日,“海峡号”从福建平潭成功直航台湾台中港,打通了大陆至台湾航行时间最短的海上航线。保障这条航线顺利开通的背后,凝聚着两岸气象工作者的心血。

  曾参与海峡航运气象保障工作的陈泰然表示,闽台气象交流合作起步早、成效高,是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一环。

  作为两岸气象业务交流合作的“先行者”,福建省气象部门创下业界诸多“首例”:率先面向台胞发布海峡天气预报,率先开展省级联合气象观测,率先开展两岸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交换,率先建立闽台科技界研修互访机制,率先建立两岸自然灾害防治交流合作机制等。双方也在气象服务渔业、航运、海上搜救等领域展开密切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两岸最先在福建和台湾之间开展构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的工作,在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应对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从效果上看,在台风预警方面,闽台联防体系已发挥重要作用。”李非评价道。

  从2012年开始,作为中国气象局和福建省政府省部合作重要内容之一,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今年6月13日,陈泰然在出席第四届论坛时表示,随着闽台气象交流不断深化,双方合作更具针对性。福建成立的海峡气象科学研究所与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对保障两岸民生福祉有很大帮助。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