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龙昆南路与红城湖路交叉口有望建立交缓解拥堵

18.11.2015  09:32

  日前,长期关注海口交通的市民王先生给市长信箱投递了一封信,论述了海口目前因为传统设计规划建设地面道路导致出现的堵车问题,并建议大胆创新,用集约化模式创造海口道路交通之美。海口市规划局回复称将在城市路网规划编制中,统筹考虑,规划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路网结构和空间布局。

  南国都市报记者17日下午从海口市规划局获悉,龙昆南路和红城湖路交叉口立交正做前期可行调研和方案。

   市民:

   道路建设太传统导致堵车

  王先生认为,海口现在传统设计规划建设地面道路,存在严重缺陷:缺乏车辆分流功能,即缺乏长距离车辆与半距离车辆及近路车辆通行、分流交通功能;缺乏车辆分型分类通行功能,无论大型车、小型车、特殊车都挤在一起,造成高峰拥挤路段车辆根本无法互让通行。这样传统道路设计建设,直接后果就是——堵车,路开得越多,红绿灯路口越多,堵车也越多。以现在的滨海大道为例,虽然是海口最宽广的双向六车道,车辆通行能力强大,但遇交通高峰时,基本上从秀英港一直堵到万绿园门口路段,各种车辆无论直行还是转向,都堵在一起。应结合建设国际旅游岛省会城市的作用与地位,统盘考虑升级改造海口市区道路规划建设。

   建议:

   大胆创新建设海口道路交通

  王先生说,目前海口市区道路交通表面上存在高峰时段到处堵车问题,实际上是存在规划设计中不能分流车辆通行功能,不适应城市快速发展。他提出大胆创新,用“王字型”“门字型”等集约化多层高架路模式,升级改造海口市区道路,建设北、中、南三条城市轻轨,以及基本涵盖市区大部分交通路线的多层高架路,从而达到创造海口道路交通之美。

  王先生认为,海口市区道路规划建设思维还比较传统陈旧。建省以来,海口从一个临海小城一跃发展成省会城市,常住人口也从建省前20余万一跃为约200万人,市区建设面积从当初不足5平方公里迅速发展到约100平方公里。市区道路也随之不断扩大,贯通市区东西方向的三条大道滨海大道、海秀大道、海府大道均经历多次扩建,市区扩建新建约百余条道路。但是这些道路的规划建设,都是在传统陈旧的仅靠地面交通模式上做的规划建设。从建省初期开始,就出现秀英旧单行线高架桥路段及旧南大桥路段长期严重堵车,最后拆除不合适的秀英旧单行线高架桥及新建南大立交桥,特别是把南大立交桥从两层升级为三层,突出呈现了良好的车辆分流分向功能。回头看,海口南大立交桥的建设,至今仍是海口道路车辆分流建设的成功范例。

   回复:

   中心城区将建城市轨道交通

  对此,海口市规划局回复称,海口城市用地布局为带状组团式结构,路网主要由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组成的方格式结构。根据《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针对城市道路交通、道路网络布局进行了梳理,主要突出以人为本、绿色环保、高效便捷,并与城市功能、布局相匹配的现代化道路交通体系。为提高海口市路网密度,改善道路通行能力,目前,海口市规划局与海口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正着手编制《十三五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等专项规划,在对海口路网密度、等级、交通组织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争取在海口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以轻轨为骨架、有轨电车为补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为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海口市规划局还将对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交叉口进行分析论证,结合周边地形、景观等因素,进行空间立体化改造或规划控制,如正在建设中的海秀高架桥;已进入方案研究阶段的有粤海大道高架、龙昆南路与红城湖路交叉口立交规划等。王先生提出的大胆创新,用集约化模式创造海口道路交通之美的建议,该局将在城市路网规划编制中,统筹考虑,规划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路网结构和空间布局。

   进展:

   立交正做前期调研和方案

   对于是否将在龙昆南路和红城湖路交叉口建设立交的问题,海口市规划局市政规划技术审查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人大代表、市民都多次提过建议,海口市政府相关领导也非常关心。按照道路功能来看,龙昆南路、南海大道、红城湖路均为主干道,按照城市规划要求,主干道相交的当交通流量到达一定量时,可通过建设立交的方式疏通道路,缓解拥堵。海口市政府已委托代建单位城建集团正做前期可行调研和方案,至于何时可开工建设,目前还不明确。另外,此路口有高层建筑,在设计施工上存在难度。究竟是建全互通还是半互通方式,将根据周边交通组织、搬迁管线、工程造价等情况决定,同时也将综合市民意见和专家论证结果。(纪燕玲 党朝峰)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