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骑楼老街修缮遵循三原则 新旧共生合而不同
已对外开放的海口骑楼街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中新网海南频道发 骆云飞摄
已修缮完毕的海口市水巷口骑楼老街。中新网海南频道发 骆云飞摄
由水巷口拐入骑楼老街区,在一派嘈杂声中,你能体味那一种新与旧相融所迸发的活力。一栋栋骑楼在拭去岁月蒙尘之后,宛若初见,让人心生感慨。
尊重历史风貌,不做简单仿古
中山路骑楼街区立面修缮后已经对外开放,业态调整正在进行,入驻商铺追求与文化、旅游和服务业相关;博爱北路、水巷口正在加紧修缮,脚手架上的工匠正忙碌着。
看着修缮方案正在一步步地变成了现实,海口市骑楼办副主任赵爱华非常欣慰。她说,中山路、博爱北路、水巷口三条老街的修缮工作基本完成,立面改造近期将全面完工。旅游集散广场近期将推出老爸茶、东南亚餐饮等业态。届时,骑楼老街对市民游客具有了一定的接待能力,也将实现规模化经营。
根据设计方案,中山路、博爱北路、水巷口利用了两侧建筑风貌协调、整体性较好的特点,去除立面混杂的附加物,还原老街风貌,提升街区的历史和商业价值。而旅游集散广场则建成公共场所,配套地下停车场,解决老街的停车难题。广场设计尊重历史风貌,不做简单仿古,用现代手法体现历史建筑神韵,充分烘托老街骑楼,体现“新旧共生,合而不同”的设计理念。
赵爱华说,如今的骑楼修缮,依然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保护历史建筑完整;二是保留人文气息,也就是老百姓的原有生活样式;三是保留老街区的历史环境要素。
骑楼老街新生,缘于历史缘分
同济大学设计团队担纲骑楼老街修缮方案的制订。日前,该团队的常青教授来到海口,对于“新旧共生,合而不同”的设计理念,他侃侃而谈。
其实,同济大学和海口骑楼老街有着一种缘分。常青教授透露,位于长堤路上的海口老海关是我国老一辈著名建筑师、同济大学校友吴景祥教授于1936年设计的,是他留法归来后的第一项设计工程,该大楼是中国最早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之一。1992年,由罗小未先生指导,常青教授带队的同济大学建筑系师生对骑楼老街进行了首次测绘,如今得胜沙最完整的测绘资料就保存在同济大学档案馆里。2010年夏,同济大学师生近60人再次对骑楼建筑进行了系统测绘和调查。他们对中山路的文史资料进行了搜集与考证,对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测绘、图像资料和现状进行了充分比对,取得了中山路街廓的历史依据。该团队以合理技术手段对原有建筑材料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改良和提升了海南传统灰塑材料,探索了适当的修缮技术。更重要的是,该团队秉承了当代遗产保护原则,对部分骑楼建筑进行了有依据的复原,并综合保留了不同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信息和集体记忆。
兼顾两个倾向,拿捏恰到好处
站在街口向骑楼望去,修缮后的老街骑楼,保留了老骑楼原来的样式和风貌,手工勾勒出来的雕花非常丰富,花瓶、梅花、兰花、菊花、竹子和莲花等图案,为整个建筑风貌增添古朴。
常青教授说,以往,我们对老街的改造,老旧的东西可能一扫而光,或者是改得不新不旧,甚至是改得面目焕然一新。修缮就是抵抗这种做法。从价值观上来说,修缮是对现代城市更新当中一种强调现代性的理性。从方法论来讲,保护是对修缮带来的变化的控制和管理。究竟怎样改变才能被大家所认可,在专家的层面和社会的层面做到普遍的认同,就涉及到对变化的管理水平了。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能使修缮带来的变化在可控的范围内,而且正面的效果大大超过修缮带来的负面影响。
他认为,对中山路、博爱北路修缮分别代表了两个倾向:中山路模式是倾向“整旧如初”,试图恢复到骑楼出现之初所呈现的那个形态。在历史上,骑楼并不是灰色的外观、色泽,恰恰相反它是一个彩色的,是一楼一色的。材料专家、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戴仕炳教授牵头对老街的面层做了取样分析,证实了历史上骑楼是彩色的。今天要再修它,我们就把它修成彩色的。而博爱北路的修缮则体现了另一种倾向,就是“整旧如旧”。这个“旧”是历史留到今天的一次一次变化的结果。修缮过程尊重这种结果,让它展现历史沧桑感。
常青教授说,从外观来看,中山路目前刚修好,感觉很新。一两年之后,骑楼旧的感觉就会出来了,而且是很自然的。
新与旧呼应,不混淆历史价值
骑楼街区内部交通拥挤、风貌混乱等问题正在逐步改善。如今,中山路经过改造,变身为一条休闲步行街,由青石板砖块铺成的路面平整干净,骑楼仍然呈现出原有的风貌。
常青教授认为,修缮过程中对“留”和“新”须恰当把握,建筑的商业价值要符合今天的要求,局部需要打通。他说,骑楼原来的空间肌理的一部分留下来了,走进去了以后你还能看到历史,这个是成功的。针对不同的业态,改造方式有所不同,但都留下了一些历史的信息。
同济大学的设计团队,经过反复的论证和多方案的比较,在老街区的入口处、靠近长堤路城市的界面上做了一种新骑楼,这就是旅游集散广场。谈起设计的出发点,常青教授说,这地段上80%以上的都是当代盖的比较低质的房子,所以采用的策略是把几栋老骑楼留下,剩下的部分进行更新,但新建的部分不再是老骑楼的仿古形态。新骑楼把握了建筑的天际线,从变化的轮廓线可以看出老骑楼的影子,与老骑楼形态既有呼应又有所区分。
“如果这里盖大片的仿古骑楼,它一定会造成历史的混淆。”常青教授如是说。在全国专家的评审会上,王景慧、阮仪三等教授都支持了这样一个新旧分开、新旧对比的方案。专家当时的基本意见是,不该在历史街区的口上再去做老骑楼,但是新骑楼里面要增加一些历史元素。新骑楼的设计师王红军深有体会。他说,新旧的价值不应该混淆,他们不是简单地把老骑楼的原型搬过来,而用一些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去处理新旧关系。在一些细部的材料上以百叶窗等要素建立起新旧的联系。他表示,新的建筑是一种辅助,它应该衬托原来骑楼的核心价值,而不应该去干扰或者去混淆它。在国内的一些历史街区仿古性建筑很多,一些老百姓也喜欢这种形式,但是把一条街区过度布景化、旅游化,不应该推而广之。
展现生活形态,有待深度挖掘
尊重一样东西,不论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岁月留下的一个街区、一个建筑群抑或一栋建筑,你需要让新建的和老旧的区别开来,各自有各自的身份。常青教授这样概括:新旧是可以共生的,但是要“和而不同”,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哲学观也是一种审美观。新老建筑如果是一种互相的尊重、和谐的共生,一定要相互区别。这次海口骑楼老街的外表和内部、街区里面和城市界面就是这样安排的。他表示,在城市界面上的新建筑与内部的老建筑就是一种新旧共生的关系,要体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保护观、修缮观。
对老街的前景,常青教授给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在修缮之后,把重点放在完成展城的设计上,对非遗的部分再深度挖掘,把重要建筑的故事一一展现出来。二是要让老街活化、再生。我们需要展示老街的生活形态,让大家来共同分享。因此,对业态的再生、活化,需要做大量调研、策划,最后和骑楼的形态结合起来,才是老街修缮真正的成功。
“今年,名街的复查组到老街复查,对目前老街修缮成果非常认可,明年的老街同盟年会将要放到海口来举办”,赵爱华透露了这一喜讯。她表示,老街人口密度大,修缮这个事情本身很难。这次骑楼老街的整体改造,实际上把很多问题都反映出来了。“老居民的生活问题,还有环境以及业态问题,这一动就把全部都搅动起来了”。一边保护一边修缮一边解决问题,骑楼老街正在一天天焕发出新的生机。(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