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赤脚医生年内有望成为"公家人" 政府出资购买社保

11.09.2014  10:12

  海口网9月11日消息 (海口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晶晶)因为工作条件艰苦,薪资待遇低,以及执业大环境的种种影响,海口35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面临着留不住专业人才的困境,其中,承担全市40%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231家村卫生室有用人才缺口达到五成以上,基层医疗服务功能难以发挥,严重阻碍了海口市分级诊疗结构体系的有效运转。

  今年,针对卫生人才紧缺的现状,海口市卫生主管部门多方协调,下大力气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们采取农村订单定向培养、城乡对口支援、医生下乡传帮带、发展中医特色医疗等形式,不断拓展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最让村医们期待的是,年内海口或将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村医们不仅有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还将获得政府出钱购买的社保,实现“老有所依”的梦想。

  乡村医生年内 或可转为“公家人

  镇村一体化卫生服务管理是通过整合镇村医疗卫生资源,理顺镇村卫生管理体系,规范村卫生室建设,在统一机构设置、规划建设、人员管理、药品采配等基础上,在全市逐步建立防、保、医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医疗设施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指导和监督体系化,服务质量优质化的管理模式。这个政策一旦落实,意味着乡村医生将结束“赤脚”的生存历史和各自为战的执业状况,成为“公家人”,在业务水平的提升和自身待遇方面都得到了保障。

  “江源村村卫生室的老医生去世后,他儿子一直在问有没有什么保障经费,老医生虽然干了一辈子,我们也很遗憾。”美兰区三江镇卫生院院长陈飞说,许多年老的村医一旦离开村卫生室,就没有收入了,所以在没有新人接班的情况下,超龄医生们不得不勉强支撑着。“他们从医一生,老了应该得到一份保障。”陈飞说。

  演丰镇群庄村卫生室的村医冯玉珠今年才30多岁,在村卫生室当了近10年医生,她最遗憾的就是自己鲜有学习进修的机会。“镇村一体化管理开展后,卫生室工作的各方面真正纳入到规范管理中,我们医生也才会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提高业务能力。

  启动农村订单式签约人才培养

  “既要尽量用越来越优越的条件招揽人才,也要自己培养。”海口市卫生局副局长吴光吾说,我市今年启动订单定向村医培养计划,今明两年内,将由海口市中医药学校负责培养150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今年的50名“准村医”已经入学。

  据了解,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是对学员免费开展的,符合条件的医学生、需与区卫生局签订《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协议》,学制三年,学费免除,生活费由市、区两级财政解决一部分,学生个人承担一部分。三年学习成绩合格,颁发毕业证(中专学历),毕业一年后可报名参加助理执业医师(乡村)考试;毕业后需按协议到定向服务单位工作至少6年。

  吴光吾说,根据海口的实际情况,以订单定向免费培养的方式,能为农村输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宜卫生人才,为村医队伍输入“新鲜血液”,使农村老百姓看病就医难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善。

  此外,由于基层卫生机构人手少,外出学习的机会少,市卫生部门组织市内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定期下乡进行定点帮扶和实行传帮带,以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业务素养,并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学科建设。

  在基层开展中医特色服务

  9月4日,55岁的村民黄启柱因哮喘病发作,到秀英区长流镇美德村卫生室开了3副中药,经医保报销后,只花了40多元钱。“现在村卫生室可以开到中药,比上药房要便宜,也放心一些。”医生说,许多老百姓特别愿意到卫生室治慢性病,特别是中老年人,很拥护中医按摩、理疗等服务,每天都有许多“老病号”来。

  记者了解到,目前海口231家村卫生室中,只有14家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占村卫生室比例的6.06%,离目标值65%相距甚远。为此,自去年6月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起,已组织了两期共有300余人次参加中医针灸技术和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培训班。今年7月,委托市中医药学校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300余名村医通过培训,把中医服务带到了农村。以镇卫生院为核心,中医技术正在辐射到各个村卫生室,分级诊疗,康复治疗在基层的医疗格局正在逐步实现。

  市卫生局透露,近期,我市还将对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医药服务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培训。年底前,争取为全市231家村卫生室统一配备中医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