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推行工业企业退城入园计划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
海口推行工业企业退城入园计划
本报海口9月17日讯 (记者计思佳 见习记者梁君穷)海口市近日印发《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长效机制方案》,提出要实施退城入园计划,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力争在“十三五”期间逐步消除目前存在的结构性污染矛盾,预防新的结构性污染问题产生。
16日下午,烈日炙烤,位于海口丘海大道的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生猪屠宰加工厂原厂区一片繁忙。工人们正抓紧拆除旧厂房,四周均被围挡挡住。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屠宰加工厂于上世纪90年代在丘海大道建好投产,“当时这里规划的就是工业区,周围很空旷。”工厂的环保设备都符合要求,企业排放处理的结果也都达标。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屠宰加工厂附近陆续建了不少居民小区,海口一中高中部也选址于边上。随之而来的,是周边居民对加工厂噪声的投诉。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2年开始,公司配合市政府逐步将屠宰加工厂进行搬迁,目前厂房已经全部迁至桂林洋开发区,并已投产。“我们利用搬迁的机会,淘汰落后设备、升级环保设施,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技改补贴。新厂区面积更大,现在企业的年屠宰能力由原来的60万头增至240万头。”
罗牛山生猪屠宰加工厂遇到的问题,属于典型的城市扩张引起的结构性污染。海口市相关负责人解释,原本城市工业区和生活区是分开的,但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区不断拓展,逐渐毗邻工业区。原本符合工业区环保标准的企业,因达不到生活区的排放标准,引发周边居民投诉,形成结构性污染问题。
在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海南期间,海口也收到多起结构性污染转办件。为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长效机制方案》规定,海口解决结构性污染遵循政府分类引导,企业自主搬迁,以及生态立市、严守生态红线的原则。对符合海口产业发展方向和环保要求的企业,鼓励其易地技改实现转型升级,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采取严管重罚、逐步淘汰的措施;全面合理统筹城市规划,加快完成海口各功能区的设定,设立环保准入门槛,划定生态红线,从规划源头把控结构性污染问题。
为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海口首先要加快启动新一轮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优先围绕12个重点产业,统筹安排城市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空间,合理确定产业园区功能定位和用地规模。
其次做好园区规划环评,从决策源头预防结构性污染:新编制的城市规划和新设立的工业园区,一律要委托有资质的环评机构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海口国家高新区、原保税区、桂林洋开发区等尚未编制规划环评报告的园区启动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已编制规划环评报告的园区针对结构性污染问题进行专项评估,并根据评估结论进行项目调整;编制港澳开发区“退二进三”产业调整规划方案;在“多规合一”确定的工业园区毗邻区域规划建设住宅小区,应预留足够的过渡间距,同时必须征求市工业主管部门和工业园区管委会意见,预防新的结构性污染问题出现。
最后要实施退城入园计划,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确保中心城区及处于中心城区已改变规划用途的原有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只减不增。同时,对于符合海口产业发展方向的易地搬迁企业,海口将另行制定相应扶持政策。
《方案》同时要求海口多家结构性污染企业进行易地搬迁,并明确搬迁“时间表”。椰树集团龙华厂区、威特电气、海宇锡板等中心城区企业于今年10月15日前启动搬迁的前期工作,力争2020年年底前搬迁完成;对已改变规划用途的江东等园区的企业,今年10月15日前启动搬迁前期工作,力争2019年6月30日前完成搬迁新大食品、天煌制药等一批企业,2020年年底前搬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