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建设“四宜三养”城市探索 规划创新引领转型发展

22.09.2014  09:37

  规划是城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地区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考察时指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精辟论述了规划的重大意义,从新的战略高度赋予了规划新内涵,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三期”叠加、经济呈现“新常态”,各地抢抓机遇寻求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普惠民生的背景下,规划更要顺应时代潮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起到应有的龙头引领作用。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立足基本省情市情,积极探索,科学规划了海口发展思路和目标。海口是省会,产业门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相对完备,才能充分吸纳就业与保证省会正常运转。海口是欠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经济首位度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肩负着拉动全省这驾“马车”的重任。海口是热带岛屿型城市,生态环境兼具优越性和脆弱性,城市规模不宜过大,应精而美,同时岛屿空间上的独立性和市场的局限性,决定了海口必须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不能跟其他城市比拼GDP、拼工业产值,而是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比产业核心竞争力,比生态环境保护,比城乡居民生活水准。为此,确立了“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养眼养身养心”最精最美省会城市的规划目标。围绕这一转型发展方向,海口强化了规划引领的一系列创新举措:

  一、 引导城市经济业态调整。 针对“消费大时代”,度假休闲、康体养生、体验经济等新兴消费模式蓬勃兴起,海口主动适应全国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经济业态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房地产业,出台了产权式酒店管理办法和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严格控制普通商品房开发,推动纯居住型地产向旅游度假型、养老疗养型、商业经营型地产转型,避免“一锤子”买卖和高空置率,力争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二次税收,商服用地供应比重从2008年的25%提高到2013年54%。旅游酒店业,学习地中海、印度洋等地区酒店规划建设私密性、舒适性较高的经验做法,将现在的“大门小店”理念向“小门大店”方向转变。产业园区,按照产、学、研、居、游一体化的产城融合的理念建设美安科技新城,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落户国家绿色科技产业创新园、总部经济区、邻里中心等项目,打造既生态环保又高效运转的“绿色新城”。今年上半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的形势下,海口仍保持了8.3%的增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海口规划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明显成效。

  二、 加速城市绿色崛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海南时指出:“保护海南生态环境,不仅是海南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国家的需要。”海口始终坚持生态立市,保持良好的生态本底,为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书写精美画卷。通过地方立法对生态进行刚性保护,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公园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划定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生态红线,特别是将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保护范围从5万亩扩大到12万亩,恢复和增强其生态功能,赢得了社会上的普遍赞誉。注重完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了沿海岸线和城市南郊以及沿南渡江和五源河的“两横两纵”绿色廊道,控制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建成了覆盖海口整个市域、长达85公里的绿色休闲慢行系统,既保证了生态环境质量,又合理布局了城市空间架构,满足了市民的休闲需求。坚持较高的环保准入门槛,在全国率先将城市建成区划定为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区域,工业区率先执行二类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率先发布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保护生态也要有所作为,有序适度的开发建设,可以实现更好的保护。海口在缺水少土、人烟稀少、沉寂上万年的火山喷发石漠化地区,规划建起了一批全球顶级酒店、世界最大的火山岩矿温泉中心和特色体育休闲娱乐设施,同时保留和修复了1.5万多亩原始地貌及2万多棵古榕树、古荔枝等原生树木,既打造了一个集旅游度假、健康养生和文化教育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度假区,又涵养了城市“绿肺”,还展现了火山岩原生态地貌。经过几年的努力,海口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新标准考核,空气质量在国家环保部重点监测的74个城市中稳居首位。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也成为招商引资的一张靓丽名片,海口接待过夜游客人次从2008年600多万增长到2013年1000多万,年均增长10.4%,社会投资从220亿元增长到650亿元,年均增长24%,进一步印证了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三、 强化中心城市功能。 科学的规划建设,能让海口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承载能力,提高综合服务保障功能,弥补全省功能缺失,切实扛起辐射带动全省发展的责任担当。首先,强化区域交通中心功能。逐步完善连接岛内外的海港、铁路、公路、空港等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市内大容量快速交通设施和零换乘的交通枢纽工程,构建起顺畅完备快捷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其次,强化智力支撑中心、商务服务中心、医疗保障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等功能。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采取省市共建的模式,建设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国际会展中心,正在规划建设五源河文体中心,填补海南大型文体设施和大型会展场馆的空白。第三,发挥海口在省会经济圈中的极核作用。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海口贯彻同城理念,联合周边市县发起成立了省会经济圈,推动琼北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及环保、城乡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统筹协调发展。

  四、 彰显热带滨海北岸城市风貌。 海口尊重自然、科学设计、注重细节,充分考虑热带气候、滨海区位和北岸城市特征,塑造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着力提升空间视觉效果和城市品位内涵。在岸线开发上,坚持把最好的公共资源留给市民和游客,将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最高潮位线后退50—100米外,岸线范围内建设休闲绿道、滨水广场、景观小品等公共设施,突出开放的滨水空间环境。还严格控制滨海一线地的建筑高度和建筑体量,建筑物自滨海向内陆梯次升高,让海景更多渗透到内陆空间。旅游设施方面,根据北岸城市有风无浪的特性,建设了国家级帆船帆板基地,建成两个游艇码头,游艇泊位达250多个,为打造中国游艇经济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城市公共空间方面,适应热带地区地理环境,城市色彩以冷色调为主,不搞大广场,在居民区镶嵌街心公园、街边绿地和滨海带状绿地,增强绿地布局的均衡性,方便市民活动。道路建设方面,注重打造舒适的街道空间尺度,马路该弯的不直,该窄的不宽,尽量保持原始风貌。防灾减灾体系方面,依据热带季风性气候雨水多的实际,低洼地区的每个村庄都建有防洪楼,在抗击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还将切实增强对热带滨海地区防灾减灾客观规律的把握,吸取抗击超强台风的经验教训,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设施建设标准,园林绿化、广告牌设置等也许没那么出彩但实在管用,总之,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上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五、 提升海口新型城镇化质量。 这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海口两个“二元结构”均很明显,主城区内尚有109个棚户区,涉及人口51万人,主城区外有17个镇,涉及人口52.84万人,镇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滞后,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7∶1,推进城镇化的压力和动力并存。海口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构想是,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平等化为目标,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为重点,遵循“规划引领、产业导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先行、体制机制保障”的基本路径,着力构建主城区-卫星城-生态乐居小镇-新型农村社区-美丽村庄五级城镇化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任务是解决两个“50万”的问题,即让主城区内的50万棚户区居民真正市民化,让主城区外50万农村居民就近城镇化。要坚持“政府让利、企业微利、百姓得利”原则,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增强防灾能力、创造就业机会、形成产业支撑、改善居住环境的目标,加快主城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要以计划单列镇和统筹城乡示范镇建设为试点,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孵化等工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努力让农村居民既同等享受城市生活品质,又能望山见水,留得住田园乡愁。

  六、 激发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的活力。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海口经济规模较小、财力有限,必须注重通过市场化和资本运作的手段,实现空间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达到政府、企业、居民、游客等多赢局面。海口规定在整合片区规划、项目整体挂牌时,摘牌企业必须承担项目周边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等公益性建设任务,同时合理设定商务条件,留下市场运作空间,寻求项目自行平衡,畅通市场主体参与渠道,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推进城乡建设。像沙坡水库—白水塘湿地园区、三江红树小镇和影视主题公园等建设项目,都是通过市场引进战略投资者,在推进片区开发的同时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整治以及镇区的改造升级。海口还通过高水平的规划聚拢人气、财气,调动市场机制的作用,释放区域发展的强大能量。如西海岸新区开发,采用国外大都会中心区高密度路网、小街坊社区的设计理念,从小街区的微观空间入手,以人的温馨感受和便捷体验为导向,设计街道、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合理规划交通组织、商业业态和功能分区,增强片区开发建设的吸引力,为投资者进入创造条件。目前,这一片区汇聚了行政中心、会展、酒店、高端地产、城市综合体等高品质项目,区域功能逐步完善,区域活力逐渐显现,区域价值大幅提升。

  规划在海口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具,更是公共政策和治理城市的重要抓手。海口将继续通过规划创新,推进城市产业升级、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引领城市转型发展,争取早日实现“四宜三养”最精最美省会城市目标。

  (作者系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