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民用“公家水”很大方 设施失修成节水“软肋”
【原标题】记者随机走访海口部分商场、高校、餐饮场所发现
市民用“公家水”很大方
设施失修成节水“软肋”
关注节俭养德全民节约
在洗手台前化妆,开着水龙头任由自来水“哗哗”地流;没有人在卫生间,却能听到响亮而持续的马桶冲水声音,原来不到10个厕所间的洗手间内,就有2个马桶发生故障,大量的水白白流走。这是南国都市报记者在海口的一家咖啡厅和海南师范大学龙昆南校区一栋教学楼女洗手间看到的情形。
28日,南国都市报记者在海口部分商场、高校、餐饮场所随机走访发现,市民用水的不良习惯和马桶、水龙头等设施年久失修导致的浪费水现象较为普遍,成为节水的“软肋”。□南国都市报记者袁兰
现象一:市民公共场所用水大方
11时许,在南沙路一家饭店卫生间外的洗手台处,记者看到,一位女士在洗完手后,并没有随手将水龙头关上,而是对着镜子涂抹口红、整理头发……等其同伴出来后,该女士才将水龙头关上。由于没有关紧,仍有少量水一直往外流。一名清洗工走上前去,嘴里说了一句“不用了就关掉嘛,自家的水才不舍得这么用呢”。这位清洁工告诉记者,经常有人不关水龙头,“我也说过几次,结果还挨了骂”。
在饭店旁边的一家加油站的洗手间内,一名工作人员用香皂在洗手台洗手,从始至终水龙头都开着,使用香皂擦手不用水时也没有关闭水龙头。
在明珠广场、万国大都会、友谊广场等大型商场,记者了解到,除了少部分商场的卫生间安装的是感应水龙头外,不少商家使用的仍是手按式或手摇式水龙头。在这些公共场所,由于每天的人流量较大,类似的水浪费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现象二:设施损坏自来水“长流”
12点10分左右,南国都市报记者来到海南师范大学金鹏宿舍区的食堂。在洗碗池边,记者看到,8个水龙头就有3个出故障,其中两个用木棍和塑料袋堵住,但这个措施并没有彻底有效,仍旧有自来水呈直线往下流。另外几个水龙头,也是一滴一滴地淌水。记者尝试拧紧但没有奏效。不少洗碗、洗手的学生,在关水龙头的时候,一拧便离开,对水龙头还在滴水的情况好像“视若无睹”。
随后,记者来到海南师范大学外语楼一楼的洗手间区,还未靠近,便听到水流的声音不间断响起。一查看,原来是男洗手间的一个便池故障,大量的水哗啦啦往外淌。在田家炳教学楼五楼的女洗手间,虽然卫生间没有人,但却听到响亮而持续的便池冲水的声音,原来不到10个厕所间的洗手间内,有2个马桶出现故障,大量的自来水不断地涌出来。
类似的情况,在南沙路通信广场的移动营业厅女洗手间和昌茂花园学校的部分女洗手间同样存在,虽然都有“请节约用水”等标语张贴在显眼位置,但便池内发黄的水渍带显示,便池故障已有时日。
现象三:洗车场成“费水”大户
近几年,私家车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市民的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花几十元钱让爱车重新“闪亮登场”,已成为很多有车一族的生活习惯。28日中午,记者走访了海口城西路、龙昆南路、海德路等地的洗车场,发现不少洗车场都在使用自来水冲洗轿车,没有使用任何水循环设备。
在城西路的一家洗车店前,一名洗车工正手持高压水枪在为一辆小轿车“洗澡”。沿街一侧,污水四处流淌。这样的现象,在市内其他洗车场也很常见。记者又来到蓝天路一洗车场外,发现外面停放着近10辆车,几位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清洗车辆,只要洗车场里有车,水龙头基本都不关。
记者向店老板了解到,洗一辆车有好几道工序,都必须用到水,冲洗完一辆小轿车需10多分钟,用普通水管耗水大概为300升左右,用高压水枪耗水约为200升左右,像这样的水枪大约洗5辆车就要用掉一吨水。
节能达人
不用空调、不用洗衣机、洗澡3分钟......
“苛刻节能达人”李波的环保经
厕所冲水按键封着、空调封起、洗澡3分钟......我省知名环保人士李波对自己的生活要求近乎苛刻,但他认为“如果用干净的水冲厕所,我都觉得是在犯罪”,环保节能已经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家的空调已经8年没有用了。”8年前,李波将家中的空调封住就再也没有开启过。他告诉记者,热了就吹风扇,其实人体对高温有自动调节功能,经常用空调反而对身体不好。“热,那是肯定的,能忍就忍。”他说,电能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何况本身使用空调就对大气有污染。
“此马桶按键已坏”,这是李波给家里的马桶做的“备注”。其实按键并没有坏,李波不希望朋友使用,所以贴了个告示。洗菜、洗衣服的水节省下来冲厕所,这是李波长年的生活习惯。
他的节能理念也在向周边人灌输。作为海南师范大学的一名老师,他经常“教育”学生洗澡不要超过3分钟。李波认为,3分钟已足够将身上的污渍洗尽,又何必洗那么长时间。洗澡的时候,李波还会兼顾洗衣服,一边洗一边踩洗衣服。“海南的空气很好,衣服不脏,这样也能洗干净的。”
为了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李波随身带着自己的筷子,更多的时候是用汤勺,长期下来,即使是吃面条他也可以顺利的用勺子吃到嘴;为了拒绝使用一次性杯子,李波随身带着一个矿泉水瓶;为了拒绝使用塑料垃圾袋,他用过的洗衣粉袋子,饼干袋全部用来装垃圾,买菜就带上菜篮子。在平时,李波在任何场合不会一个人使用电梯,他认为这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
李波告诉记者,这些环保举措几年下来效果非常好,抄水电表的人都以为他家里没人住,水电用量非常少。
节能互动
“旧物交换达人”加入本报活动
在你的衣柜,那些占据空间的过时服装,别嫌弃,它们不是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而已;假如你是一位发烧友,搜罗的电子产品、小玩意,但又不再需要时,别担心,有正需要的人,只是你还不认识。“你不需要的东西,他人正好需要,而你需要的东西,他人那里又正好有。”南国都市报策划的“旧物交换”活动,在28日有了新的活动参与者——90后海归,谢在骅。
谢在骅,1990年生于海口,毕业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是“WANT环太·城市英雄”旧衣回收项目的发起人。就在上周日,谢在骅在海口组织了第五期旧物交换活动。
“旧物交换”活动28日一经启动,就吸引了不少低碳环保爱好者的欢迎,纷纷致电本报。如果您感兴趣,欢迎拨打本报热线966123或发送内容+联系方式至南国都市报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南国都市报新浪、腾讯官方微博告诉我们,你想换进来和换出去的物品,我们将搭建一个信息平台,让每一件物品都价值最大化。也欢迎愿意参与活动的小区与我们联系共同开展活动。
相关新闻
海口3年
节水亿吨
记者从海口市政府获悉,海口自2010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后,海口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3年来共节水1.05亿吨。
据了解,海口认真贯彻执行“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原则,强化了节水管理,加快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基本实现了海口市产业结构由传统型向节水经济型的大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