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小升初指标到校的政策变味了

17.07.2014  18:45

  备受关注的2014年海口小升初指标到校的分配名单已经公布。这意味着在划片入学政策之外,对全市1225个优质初中学位的争夺已经尘埃落定。

  全国一刀切地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免试入学,其前提是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已经均衡。而海口市的实情看,教育资源海远谈不上均衡,因此在划片入学之外予以政策救济,就祭出了指标到校的新招,来缓解优质教育资源被名校、被权势把持的不公平问题,遏制“以爹择校”的现象。但从名额分配看,全市共89所小学中,二十五小、滨海九小、十一小、九小、寰岛实验小学等10所小学占学校总数的11%,但这10所小学获得指标到校名额598个,占全市指标到校总名额1225个的49%。11%和49%之间,这就是指标到校概率在具体操作中的贫富分化鸿沟。

  有的人会说,这不奇怪。因为一是学校数量比不等于学生数量比,有的小学招好几百人,有的小学只招几十人,不能简单做除法;二是排名前十的小学本身教学质量好,就应该多分配一些。

  如果学校数量比不足以说明各校学生规模的问题,那么滨海九小、二十五小两所小学一年级招生计划是1215人,占全市总招生计划28175人的4%。两所小学的指标到校名额207人,占全市总指标1225人的17%。可见,从概率上看,49/11=4.45,17/4=4.25,两者是差不多的,可以说明问题。所谓的好小学获得指标到校概率,是一般小学的4倍。

  那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好小学应不应该获得更多的名额?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鉴于当前教育最突出的矛盾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一刀切的划片入学实际上导致了“唯房子论”的机会不公,跟文革期间的“唯成分论”一样,所以海口市才给划片入学政策打了一个补丁。这就是指标到校的初衷,属于“撒救济面”,它要解决的是机会均衡问题,不是生源好与坏的问题。否则,好的小学给的名额就多,其结果就是导致了争读好小学的惨烈程度火上浇油,这是在制造新的不公平。

  每一项政策都是一个指挥棒,要考虑当下的实效性和长远的导向性。指标到校要考虑的第一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就是各个学校的办学规模(即所在年级的在校生人数),按照全市统一的比例来配发名额。这么做,在教育资源均衡上的导向是明显的。好小学的指标到校名额竞争压力大,一般小学虽然教学质量赶不上,但名额竞争压力小,势必会出现一部分优秀生源开始流入一般小学,而一般小学也正好可以加强教学的软硬件配置,包括提升师资的吸引力等,而不是像现在的破罐子破摔,或者优秀老师打死也不去一般小学。师资和生源的回流,还会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

  可海口市小升初指标到校的实施,为什么会有实际操作中的贫富分化鸿沟?要么考虑不周,要么你懂的。但笔者仍希望,这个政策会得到尽快的改进和完善,不忘初衷,把好事办好。(三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