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轴转!海口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产近九成 返岗人数超2万人
海口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产近九成,返岗人数超2万人
服务“连轴转”企业加油干
“路上辛苦了,欢迎大家回来。”2月27日上午10时,在海口市龙华区政府的指导下,星华海德豪庭项目方采用“点对点”包车方式,往返500公里,跨越海峡将83名工人接回,让项目实现顺利复工。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为了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海口市政府相关部门主动服务、精准施策,企业自我施压、自主转型,携手解决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人员不足、资金短缺、物流不畅等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为经济发展赋能增效。
数据显示,海口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49家,截至目前已复产132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88.6%,已复产企业产能约为61%,复产返岗2.21万人。
政策“手术刀”
精准解决复工复产痛点问题
2月26日上午8时30分,海口市秀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陈吉娆刚到办公室,桌上的电话便响了。今年春节后,她有了一个新身份——项目复工复产热线服务专员。
陈吉娆介绍,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大家遇到的主要痛点、难点问题是:工人不足;水泥、钢筋等生产原料缺乏;物流运输不畅;缺少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
针对外地员工无法及时返回、企业员工不足的问题,海口通过“共享工人”、对接相关市县、点对点包车、制定奖励措施等方式,让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从2月16日开始,海口市西秀镇龙头下村村民郑德鹏正式到海口免税城项目上岗。“过年后一直找不到活干。现在来免税城工地开挖掘机,离家近,每天还有200元收入。”郑德鹏说。
郑德鹏是经“秀英区复工复产用工服务保障联盟”牵线搭桥,才顺利在海口免税城项目入职。
海口免税城项目部经理姚顺民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项目原有200多个工人,受疫情影响,春节后外地工人迟迟无法到岗。2月14日,“秀英区复工复产用工服务保障联盟”正式成立,迅速搭建了网络平台,让各企业、项目方把用工需求发布在平台上。“在联盟的帮助下,我们很快招到了30多名本地‘共享工人’,实现了顺利复工。”姚顺民说。
海口还主动对接白沙、五指山等市县,搭建供需桥梁,为企业推荐建筑务工人员。
同时,海口制定了复工奖励政策,劳务公司按企业要求每输出1名劳务人员给予200元奖励,对复工企业新增返回工地的工人每人给予1000元奖励。
“有了真金白银奖励,工人们复工的积极性更高了!”秀英区人社局局长刘峰表示。
原材料缺乏,是企业复工后又一痛点。海口市住建局根据工地复工具体情况,统筹安排砂石、水泥、混凝土等建材生产供应,以确保项目施工进度。此外,经过该局的沟通协调,华盛水泥厂目前已正式复产,当前该厂在澄迈厂区的库存量为3万吨,能基本满足海口市现有建设项目的需求。
企业正常运营,防疫物资不可少。为此,海口市政府相关部门打通防疫物资保障环节,及时为企业提供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2月16日复工前,秀英区住建局给我们项目送来了3000个口罩,以及体温计、消毒液等物资。”罗牛山广场二期项目经理荀晖说,防疫物资保障走在企业开工之前,解了燃眉之急,让企业能够安心生产、大干快干。
金融“及时雨”
发放应急贷款为企业减负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持和保障。
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何忠友表示,海口各级各部门要精准理解、精准执行分区分级精准施策的要求,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加快推动复工复产,特别是抓好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落实,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疫情发生后,所有的文化演出活动都取消了。建议金融部门定制‘复工复产贷’,向类似文化产业这种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中的小微企业,快速新增贷款”“希望给公司最近到期的贷款3至6个月的宽限期,维护企业良好的征信记录”……2月22日上午,海口举行政银企对接会,来自海口重点园区的12家企业负责人向海口市政府、金融机构反映了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资金困难,共同探讨更加高效便捷的融资措施。
“只有了解清楚企业的真正需求,才能进一步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海口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政银企对接会、上门走访等形式,该市已组织做好中小企业疫情防控及恢复生产阶段融资需求调查,汇总了172家企业31.43亿元的融资需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海南省分行已经向公司发放了5000万元应急贷款,让我们吃了‘定心丸’,感谢海口市金融办的协调帮助。”2月23日下午,海南成美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这笔钱让企业发放工资、采购原材料及恢复生产有了保障。“这对我们企业来说,真是一场金融‘及时雨’!”
除了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海口市金融办还积极协调银行为企业减轻还款压力。平安银行海口分行调整多家受疫情影响企业的付息还本时间,涉及金额1.97亿元。
截至目前,海口已协调金融机构累计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3.66亿元,延期付息还本金额5.94亿元,为42家小微企业提供担保贷款超1.48亿元,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发展“新动能”
企业“危中寻机”主动转型
政策帮到位,更需自己加把劲。在海口,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很多企业在危机中寻找转机,根据自身优势主动转型,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2月28日下午,在海南京润珍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灌装机、贴标机、塑封机等隆隆响起,工人郭海丽正麻利地把机器中流出的液体灌装到透明喷雾瓶中。和以往不同,这段时间郭海丽灌装的不是珍珠液,而是消毒液。
海南京润珍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柯晓龙介绍,该公司原本是一家生产珍珠系列化妆品的企业。“受疫情影响,公司的线下门店处于停业状态,线上的销售量也减少了很多。同时,公司注意到,海南生产民用消杀产品的本土企业很少,产品都需要从省外运输过来。疫情期间,防疫物资紧张,加上物流不畅,海南很多药店、超市的酒精、消毒液都处于断货状态。为满足市民的需求,助力海南的疫情防控工作,公司决定‘跨界增营’。”
柯晓龙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公司的生产车间本就都是净化车间,化妆品生产线稍做改造就可生产消毒液。省、市相关政府部门也给公司开了‘绿色通道’。“2月14日我们就拿到了消毒剂等抗疫物资的生产、销售许可,10天内便设计、生产出了10款消杀产品,主要分为酒精消毒喷雾、消毒凝胶、消毒液3大类,日产能最高可达50万瓶。目前,产品正送往各大小单位客户。”
同京润珍珠公司一样,海口还有多家企业积极投入到防疫物资的生产中。据了解,继2月14日我省首条一次性医用口罩生产线在康芝药业海南总厂正式投产后,海南新世通制药有限公司也引进了我省首条KN95口罩生产线,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此外,海南海药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也纷纷采购了多条一次性医用口罩生产线,也将于近期正式投产。
这几家制药企业的负责人均表示,紧急采购口罩生产线主要是为了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提升我省防疫抗灾物资生产的能力。待疫情结束后,会考虑将口罩的生产和销售作为公司长期业务来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