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严守生态红线 还民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美舍河水体治理、建设海绵城市、湿地保护等,都是海口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让全市人民感受到了海口在加快发展中,怀有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情怀。
望山见水忆乡愁
美舍河是海口绿色生态系统一个关键性、基础性的廊道,水域面积约68万平方米。其中,国兴大道段、长堤路上游500米段、白龙南至东风桥段、高铁沿线段、湿地公园凤翔段这5个示范段被称为“最难啃的硬骨”,选其作为突破口,采用“海绵城市”理念来治理和打造,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为海口打造“双创”升级版,实施城市更新工作进行探索。
河流治理耗时长、耗资大,容不得半点马虎。“短短一个月,路过工地时都能听到机器的轰鸣,着实感受到了河流的变化。”家住长堤路的符海花告诉记者。
对于美舍河治理的亮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副所长王晨认为包括:创新采用“PPP+EPC+跟踪审计+全程监管”模式,公开招标、按效付费,承接方桑德公司保证水质15年,水务部门根据要求按年度考核付款,这种长效治理方式可以说在全市乃至全省水体治理中都是首次尝试;5个示范段选取各有特色,主要考虑排污口的分布、周边场地的开发、入海口处海水返潮、河道有“三面光”情况等因素,选取有代表性的路段,从而形成可推广和可复制的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美舍河湿地公园凤翔段内的梯田湿地是我省首个人工梯田湿地,建成后每天可净化处理污水5000吨。“污水处理泵站初步净化出来的污水流经梯田湿地净化,然后沿边沟到达公园景观湖内作为景观用水。同时,可灌溉园内绿植,水质达标之后再排入美舍河内。”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海绵城市建设分院副院长林国雄表示,园区汇集山水林田湖等景观,将形成“湖中有岛,岛上有林,林中有鸟,水中有鱼,栈桥交错,人影穿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景象,并保留有菜地和原生石,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空气质量占鳌头
万绿园被称为海口的绿肺和生态、绿色“城市客厅”,来自北京的贾美琴告诉记者,这里不仅空气好,气候也宜人,尤其开展“双创”后,整个城市更干净了。
空气质量的保持离不开主动作为。以春节为例,为减少除夕夜烟花爆竹燃放,近年来,春节前海口就提前发布相关通告;环保部门相继发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倡议书,做好元宵节期间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的监测和预警。
2015年度海南省环境状况报告中,海口在全国74个空气质量重点考核城市中名列第一;2016年,第一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中,海口位居空气质量最优榜首。今年2月21日,环保部发布2017年1月全国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空气质量状况,海口空气质量再次排名第一。截至目前,海口空气质量已连续七年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名列第一。
为保护优良的空气环境质量,海口还通过采取控车、降尘、禁烧(烤)、治企、增绿等措施,着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去年,海口启动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率先推行“河长制”,集中开展31个水体治理,主城区水环境功能基本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建立环境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系统,开展北部湾大气联防联治,淘汰黄标车、老旧车1.4万辆;加强耕地修复与治理,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红树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消失7年后重回东寨港;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荣获“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3月14日,海口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办法获全国推广。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将《海口市人民政府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工作实施方案》等三个文件向全国林业系统印发,为各地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