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贫困村可以借鉴“塘约道路”
《塘约道路》作者王宏甲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创作背后的故事并建言我省脱贫攻坚
海南贫困村可以借鉴“塘约道路”
来源:海南日报 时间:2017-06-09
6月8日,王宏甲(前排右三)来到定安龙门镇红花岭村等地进行调研,与村民进行现场交流。本报记者 张杰 摄
■ 记者 宗兆宣
今年4月23日,在第九届海南书香节暨2017年书香海南阅读季启动仪式上,省委书记刘赐贵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推荐五本书,其中就包括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王宏甲所写的《塘约道路》,讲述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在党支部领导下,把承包地重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走同步小康之路后产生的奇迹。
6月7日晚,应定安县委之邀,第一次来到海南的王宏甲,接受了海南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记者:2016年您先后五次到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实地采访,当初是如何和这个村子结缘的?对塘约村的第一印象怎么样?
王宏甲:接触塘约村纯属偶然。2016年4月,我到安顺市下辖的6个区、县分别作《中国文化里的人民观》专题报告。根据当地政府安排,每天上午作专题报告,下午参观美丽乡村。在给安顺市平坝区作报告后,当地宣传部门安排我去参观明代的一个典型屯堡天龙镇,正好途径塘约村。但塘约村并不在他们安排之列。原安顺市委书记周建坤当天恰好询问我的参观路线,得知经过塘约村后建议我去看一下。而就是这次顺路参观,让我与塘约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次去塘约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崭新的双车道柏油路,但村里大多都是旧房子,像现在很多橘红色的漂亮房子基本都没有。新路和旧房子对比很明显,当时第一印象是这个村子还没有发展起来。
记者:塘约村哪些做法打动了您?您为何选择下笔写这个村子?
王宏甲:走进塘约村后,有三个方面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当时新建好尚未粉刷的村委楼悬挂着四个鲜红的大字“穷则思变”,当时就感觉这个村虽然很穷但很有精神。二是塘约村已经成立了“村社一体”合作社,村支两委11个人全部入社,村里最穷的人也最早加入合作社。也就是说这个村里最有本事的人和最穷困的人一起成立了合作社,强弱联合,是为穷人成立的合作社。三是这个村所有的土地都确权流转到“村社一体”合作社,村子走上重新组织起来的集体化道路。我认为塘约村最重要的做法有两条,一是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二是加强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上层建筑,二者的统一就是当今迫切需要的。正是看到了塘约道路中最普遍意义的两点,我感到有责任把它写出来。
我以前在农村生产队插队8年,还写过一本《农民》的书,讲述一户农民五代人的百年历史,自认为对农村并不陌生。但我已经离开农村40余年了,对塘约村的一系列做法感觉很陌生,所以我当时参观完并没有想写这个村子,看完后我就回去了。但是回北京后这个村子一直在我心里翻滚,甚至散步时都感觉有一个声音在叫我再回去看一看,所以一个多月后我又回到了塘约村。
记者:塘约村土地丈量确权时,耕地从1572.5亩增加到4862亩,一下子多出了3289.5亩;而安顺市原有耕地159万亩,重新丈量后竟有444万亩,多出了285万亩。为什么会多出这么多土地?《塘约道路》这本书是否有文学虚构的内容?
王宏甲:安顺市和塘约村土地丈量确权后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土地,当时我也很疑惑,进行了多次多方求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以前的耕地面积并没有准确丈量,只是估出来的面积;而且经过村民连续几十年在承包地四周开荒拓宽,耕地面积增加了很多。《塘约道路》这本书里没有一个虚构人物,也没有一件虚构的事情,全是真人真事。
《塘约道路》书稿出来后,我打印了很多份,让安顺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政策研究室、市改革办、市农委等确认阅读,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让平坝区委、镇党委、塘约村支两委和书中提到的所有人物,让大家核对是否有误。经过了无数次的修订后,《塘约道路》才最终出版,确保了书中所写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准确无误。
记者:在多次素材搜集中,哪一个人物让您感触最深?
王宏甲:最有感触的就是塘约村谷掰寨的王学英。她丈夫七年前因肝炎恶化死了,家里留下四个子女,最小的不到两岁,最大的不到十岁。为给丈夫治病,家里还欠下六万多元债。她一家人曾经住在只有10平方米的危房里。王学英在2015年成为精准扶贫对象,政府为她盖起了120平方米的住房,王学英感觉自己如同住进天堂。王学英说:“现在什么都不怕,就怕合作社解散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塘约村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因为塘约村是全面高度组织起来的村子,发展会越来越好。
记者:您实地走访了海南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感觉海南的贫困村和塘约村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海南的贫困村有复制塘约村发展道路的可能吗?
王宏甲:海南的贫困村和当初的塘约村都一样,都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都有把村民组织起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海南贫困村的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都比塘约村好,更容易发展起来。海南贫困村完全可以参考塘约村的发展道路,关键是要把村民组织起来,产生内生动力。而让村民当主人翁是最好的激发内生动力的办法,建立“村社一体”合作社,把村民承包地流转到“村社一体”的合作社里,走重新组织起来的集体化道路集体致富。一个好的社会,应该不是看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
记者:海南全省有300余个建档立卡贫困村,40多万贫困人口,您对海南打赢脱贫攻坚战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宏甲:“党建引领、深化改革、组织起来、共同致富。”这16个字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法宝。党建引领是党组织去做,需要在扶贫的过程中,打造一支优秀的共产党员队伍。深化改革是以“三权”促“三变”,就是通过对农村各类产权进行确权、赋权、易权,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农民至少是有土地的,把土地变成你的资金,用它来入股。塘约村就是用这个方法,把土地确权后流转到“村社一体”合作社。比土地更加重要的是人。这就需要把劳动力重新组织起来,这是我们最伟大的第一资源。然后把土地集中起来,是第二资源。这两大资源都需要组织起来、集中起来,才有可能去获取第三资源挺进市场。一个单打独斗的农民很难挺进这个市场,三大资源都需要组织起来,然后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