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财政收入与GDP关系研究

19.05.2014  21:12
  海南财政收入与GDP关系研究

符国瑄      曾德立

 

财政收入是政府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而国内生产总值或地区生产总值(GDP)是以价值形式表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产品与劳务的最终成果。作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这两个指标之间从理论上看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但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不同时期二者又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通过利用世界、全国、海南等统计数据,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正确地把握和认识海南财政收入与GDP的内在联系及彼此影响规律,建立经济、财政互动的发展模式,更好地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海南财政收入与GDP定量关系分析

(一)海南地方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依据下表1海南2002-2011年10年间的财政收入与GDP数据进行相关关系和回归分析,验证海南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与GDP之间的联系程度,准确把握财政收入与GDP的相互关系。根据表中数据,以GDP为自变量(用x表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因变量(用y表示),建立如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

  y=a+bx (其中:a为常数项,b为回归系数)

利用最小二乘法可求得上式中a的值等于-27.5852,b的值等于0.1297(计算与检验过程略),直线回归方程式为:y=0.1297x-27.5852。同时,求得相关系数(R)等于0.9682。一般情况下,当R≥0.8时,称为高度相关。这表明海南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与GDP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两者高度正相关。

由于在上面相关分析中已经测定海南财政收入与GDP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可以计算得出,当GDP增加1亿元时,海南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将增加1269万元。

 

表1    2002-2011年海南财政收入与GDP总量及其占GDP比重

                                                                                                  单  位:亿元

年    份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地区生产总值(GDP)

比重

2002

46.24

642.73

7.2

2003

51.32

713.96

7.2

2004

57.04

819.66

7.0

2005

68.68

918.75

7.5

2006

81.81

1065.67

7.7

2007

108.29

1254.17

8.6

2008

144.86

1503.06

9.6

2009

178.24

1654.21

10.8

2010

270.99

2064.50

13.1

2011

340.09

2515.29

13.5

       

(二)海南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及其与国内外比较。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又称为财政依存度,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政在国民经济分配中支配权的大小,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控的能力。一般来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高,说明国家或地方财力越充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高低,不仅与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运行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受到国家财税政策、税收征管强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在单个核算期内GDP的变化与财政收入可能不同步,因此以单个核算期来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会上下波动。但从较长时期来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变化趋势。

1. 海南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现不断提高趋势。

影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直接因素是财政收入与GDP增长速度快慢的对比。一个时期内,如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就呈下降趋势;如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就呈上升趋势。近10年来,随着海南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加之各项税收政策不断健全和完善,提高政府财力集中度,海南财政收入增长明显快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上升。从表1可以看出,海南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7.2%提高到2011年的13.5%,上升了6.3个百分点,充分表明海南的经济运行质量在不断提高。

2. 海南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 发达国家差距更加明显。

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看,仍存在较大差距。 2011年海南全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27.4%。而在2009年全国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已超过30%,达到32.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与发达国家对比看,差距非常明显。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国际统计年鉴》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计算,早在2006年,21个工业化国家中央财政收入(相当我国全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已达到45.3%,30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9%,世界平均水平也在30%以上,并仍有提高的趋势。这表明,当前海南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与国内各省市对比看,海南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居全国前列。2010年海南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3.1%,在全国31个省市中位居第3位,比排名第一的上海低3.6个百分点,比最低的河南高出7.1个百分点(详见表2)。

表2  2010年全国各省市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

地    区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比重(%)

排名

海 南

271

2065

13.1

3

北 京

2354

14114

16.6

2

天 津

1069

9224

11.5

7

河 北

1332

20394

6.5

29

山 西

970

9201

10.5

9

内蒙古

1070

11672

9.2

15

辽 宁

2005

18457

10.9

8

吉 林

602

8668

7.0

27

黑龙江

756

10369

7.3

24

上 海

2874

17166

16.7

1

江 苏

4080

41425

9.8

10

浙 江

2608

27722

9.4

13

安 徽

1149

12359

9.3

14

福 建

1151

14737

7.8

23

江 西

778

9451

8.2

20

山 东

2749

39170

7.0

25

河 南

1381

23092

6.0

31

湖  北

1011

15968

6.3

30

湖 南

1082

16038

6.7

28

广 东

4517

46013

9.8

11

广 西

772

9570

8.1

22

重 庆

952

7926

12.0

5

四  川

1562

17185

9.1

18

贵 州

534

4602

11.6

6

云 南

871

7224

12.1

4

西 藏

37

507

7.2

25

陕 西

958

10123

9.5

12

甘 肃

354

4121

8.6

19

青 海

110

1350

8.2

21

宁 夏

154

1690

9.1

17

新 疆

501

5437

9.2

16

 

参照国内外的一些经验数据,国内专家认为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的合理值应为10—17%。目前海南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已经步入这一区间,说明海南的财政与经济基本处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阶段

(三)海南财政收入对GDP增长弹性系数分析。

  通常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于GDP增长速度的比例被称为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它被用来衡量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与宏观经济增长的依存关系,表明宏观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财政收入增长多少个百分点。弹性系数小于1,说明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增长,对于涵养税源有利;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财政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对增加财政收入有利。

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主要受国家宏观政策变动而出现较大波动。从2007-2011年5年间看,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弹性系数变动比较大,在1.2-2.3之间波动,最高年份的2009年弹性系数为2.3,最低年份的2011年为1.2。如2011年,受国家出台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业增速明显回落,税收增幅也跟随回落,税收增幅同比回落55.7个百分点,从而导致财政收入增幅大幅减缓,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明显回落。根据2007-2011年财政收入和GDP数据测算,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比GDP高14.1个百分点,年平均弹性系数为1.82,说明经济快速发展促进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表3        海南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对GDP的弹性系数

年 份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

GDP增速(%)

弹性系数

2007年

32.4

17.7

1.8

2008年

33.7

19.8

1.7

2009年

23.0

10.1

2.3

2010年

52.0

24.8

2.1

2011年

25.5

21.8

1.2

注:(1)为了更直观对两指标之间的增速差异进行对比,不但财政收入增速采用现价计算,GDP增速同样采用现价计算(一般情况下会高于可比价计算的GDP增速); (2)弹性系数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比。

 

二、海南财政收入的结构实证分析

(一) 产业结构及其变化影响财政收入。

产业结构与财政收入关系密切。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经济结构决定税源结构,从而影响财政收入。GDP总量是由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及第三产业各行业增加值之和构成,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则是税务部门依据不同的税率、不同的税种对经济活动各行业征收的总额。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同会导致税收总量征收的差异。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设甲地经济结构中只有工业企业,税务部门仅征收增值税,该地当年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0亿元,GDP总量为100亿元。而假设乙地只有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完成增加值也为100亿元,税务部门仅征收营业税,由于增值税率与营业税率并不相同,因此甲乙两地征收的税额是不一样的,但GDP却都为100亿元,而两地税收占GDP的比重显然不同。

根据《2011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计算,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第三产业比重与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的比较中不难发现,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的地区,如北京第三产业比重75.1%、上海57.3%等发达地区,其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相对较高,分别为16.6%和16.7%。2011年海南第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5.4%,比重相对比较高,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达到13.5%。从国际上看,当前 发达国家 已进入 了以第三产业为 主导 的经济发展高级阶段,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其中央财政收入(相当我国全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平均水平已达到了45%以上。

(二)第三产业税收收入是海南财政收入的主体。

从税收结构看,第三产业贡献税收最多,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最少。2011年,在全省295.7亿元的地方税收收入中,第三产业贡献214.9亿元,占72.7%;第二产业贡献79.0亿元,占26.7%;第一产业贡献税收1.8亿元,占0.6%。

从第三产业税收内部结构看,房地产业税收贡献最大,其次是服务性行业。2011年,全省房地产业税收完成117.7亿元,占第三产业税收的54.8%。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财政增收的重要引擎,服务性行业税收规模明显加大。2011年,服务性行业(不含房地产业)税收完成97.2亿元,占45.2%。其中,住宿、餐饮、交通和商品销售等传统服务业税收收入53.8亿元,占25.0%;以金融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物流和商业服务、文体娱乐等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税收完成43.4亿元,占20.2%。

从第二产业税收内部结构看,建筑业税收贡献最大,其次是工业。受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快速增长的拉动,建筑业也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建筑业税收贡献进一步加大。2011年,建筑业税收完成43.9亿元,占第二产业税收的55.6%。一批新型大工业项目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工业地方税收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省地方工业税收完成35.1亿元,占44.6%。由于体制的原因,工业企业提供的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贡献主要集中在中央,地方获益较小。2011年全口径工业税收完成269.2亿元,其中中央234.1亿元,占87.0%。

三、影响海南财政收入与GDP关系的主要因素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GDP和财政收入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财政收入是GDP中的一部分,但由于国家不同时期宏观调控目标的不同,调控政策的变化,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较大波动。就一个地方来说,往往存在财政收入增长快于GDP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一)产业结构及其变化影响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同步性。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税赋相差很大,各地产业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各地GDP的宏观税赋不同,所以即使两地GDP相等,财政收入也有可能差距较大,反之,两地财政收入相等,GDP也可能会相差很大。从税收收入的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提供的税收较低,特别是200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并逐步减免了农业税,各地税收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二、三产业的增幅,近年来都高于GDP的增幅,也就是说,各类税收对应的经济税源(税基)增幅高于GDP增幅,由此产生的税收增幅也必然高于GDP增幅,财政收入增幅必然高于GDP增幅,这是正常的现象。从海南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一是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来自金融保险证券、通信、信息服务、物流、中介和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的税收贡献率较低,传统服务业规模偏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大多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环节薄弱,导致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足。从企业看,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档次低,附加值较少,产品竞争力不强,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果,也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二是小规模企业占多数。按照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针对不同规模按不同的税率来征收,在实际征税过程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规模和核算水平的限制,只能实行定税制,使得这部分企业及个人创造的营业收入和增加值不再与税收收入存在必然和直接的联系,其创造的增加值增长时,税收却不一定随之增长。

(二)企业运行质量提高影响。经济效益反映经济运行过程中投入和产出关系。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都与企业效益有密切关系,企业经济效益越好,上缴的各项税收就越多,财政收入也相应增加。

(三)非税收入快于税收增长带动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如果非税收入高于同期税收收入,显而易见,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是非税收入的迅猛增长,不带来GDP的增长变化,结果表现为加大了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不一致性。

(四)加大财税征管力度带来财政收入较快增长。近年来,海南大力加强财税征管工作,加强税法宣传,做好纳税服务工作,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减少逃税现象,加快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税收征管,大力组织税收收入,征收率大大提高。在GDP增长不变情况下,通过加强征管,促进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是复杂的,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但不一定在每个发展阶段都要存在相近的发展速度和确定的比例关系。财政收入增长快于或慢于GDP增长都是正常的。因此,必须理性地看待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

四、大力推进海南 经济与财政稳定协调发展

经济是财政收入的源泉,只有加快经济的发展,才能保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而财政收入的增加最终依赖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运行质量的提高。要不断改善民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尽快壮大海南财政实力,提高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做大财政“蛋糕”,建立起壮大主体财源,培植新兴财源,挖掘潜在财源为核心的多层次财源结构。

(一)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主体财源。

海南财政税收来自第三产业的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72.7%。毫无疑问,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第三产业主体财源的地位都不会改变。当前,海南第三产业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力,提高服务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大有可为。

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 进一步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 ,放宽旅游市场准入,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加快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打造旅游精品路线,搞好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开发; 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等; 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 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等。

二是规范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属基础性、先导性的产业,既带动建筑、建材、冶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又是城市建设的生财聚财之道,尽管目前海南房地产业发展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增速趋缓,但海南作为热带岛屿,决定了海南房地产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在全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海南是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一流的人居环境成为居民“二次置业”的选择。因此,要加快房地产经营机制转换,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市场管理体系,整合房地产企业,形成规模较大、技术力量较强、规范化开发和建设的房地产经营市场体系;着力提高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档次和水平,重点开发面向中高端消费群体的中高档商品房;大力推动房地产开发由一般商住房向旅游休闲度假村、酒店式公寓等转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国际购物中心建设。一是海南免税购物政策要进一步突破,把国人巨大的旅游购物潜力留在国内释放。要提高免税额度,拓展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方式,尤其是加强与香港免税业合作,延伸高端业务。购物免税区域应由现有的海口、三亚扩展到全岛;免税品种由国外产品扩大到国内名优产品;免税对象在境内外游客的基础上扩大到本岛居民,本岛居民无论是否离岛均可购买免税商品。二是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 旅游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体系条件,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加强旅游城市接待设施建设,重点加快旅游饭店建设,积极发展特色旅游餐饮和商品购物,完善旅游娱乐功能。

四是依托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加快国际航运物流和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洋浦保税港区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转口贸易、保税仓储、港口作业、商品展示、出口加工等功能,要为适应航运、中转贸易、仓储物流等的发展,加快建设与之相配套的现代化仓库、集装箱中转站、商务中心、政府监管服务平台及先进的软件设施等,以提高保税港区的综合处理能力。依托区位优势,借助优惠政策,大力吸引海内外的原材料到保税港区加工,再运往国外和国内各地,尽快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扩大临港工业规模。积极营造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物畅其流、高效运作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加大吸引国际知名船公司和著名物流企业的入驻保税港区力度,通过航运中转量的扩大带动中转国际贸易,加快促进物流业发展。大力推动外向型制造业与现代物流相融合发展,促进加工制造业和保税物流协调发展,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高增值率和产业竞争力。海口综合保税区要加快发挥保税出口加工功能、入区退税优惠政策及马村港口岸的优势,依托省会城市硬件环境,与洋浦保税港区错位发展。海口综合保税区具有保税出口加工功能和货物入区退税政策,在出口加工区内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初级产品入区获得退税,出口加工企业同时获得进口设备免税和辅助原料的保税,将有效降低农产品加工成本,有利于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为此,要加快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出口加工发展,促进我省热带高效农业集团化的形成和发展。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充分利用南海石油资源,在海口综合保税区的出口加工区和老城工业开发区内承接中小型石油化工下游产品深加工出口项目,推动我省新型出口加工业发展。充分利用海口综合保税区的保税仓储、物流配送功能满足免税商场通关便捷、保税仓储和配送的需求,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进口商品成本,提高我省国际旅游产业的品位、打造海南旅游购物天堂等。保税港区发展,将使海南进一步融入国际物流,逐步迈向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之路。

五是要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支持新办从事报关、进出口代理、物流咨询、信息技术服务等业务的物流服务类和从事网络运营服务、增值服务和软件开发服务的信息技术服务类企业。支持新办会展旅游业。鼓励引进从事会展业务的大型专业会展公司以及会展服务公司,举办国家级会展活动(展示会、展览会、博览会等)。支持新办中介服务业、文化传媒业,鼓励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培训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和从事国际国内知名文化经营活动的企业。

六要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商贸服务企业“创牌争优”,支持商贸流通业加大投入,扶持传统农贸市场改造升级。

七要推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制造业企业的仓储运输、科研设计、创业孵化器等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剥离独立出来,使其由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提高生产型外贸企业产、供、销产业链的专业细化程度,将其劳务输出、接单中心、自产自销等部分从整体中分离,使其由生产为中心转向以外贸为中心。

(二)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培育新型财源。

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同的产业、行业对税收的贡献是不同的。海南属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第二产业应是海南税源最大和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尤其是工业。当前工业发展对地方财源已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要提高其提供税收的能力,重在提质增效、优化结构。因此,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工业,推动工业由资源粗加工型向新型装备制造、电子、现代医药、生物工程等行业的转变。采用激励措施,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掌握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与高新产业的不断升级,推进海南作为新兴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医药和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集群基地的建设,逐步形成有特色、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工业经济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发挥集群经济优势,提高海南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在企业规模上,要以信息化为基础,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骨干企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从而在财源结构上形成一批骨干财源,使财政来源由依靠小户、散户向依靠稳固、集中的大户转变。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财政收入增长注入活力。

非公有制经济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海南实现工业扩张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从当前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需要。近年来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对全省经济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2009年全省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达873.9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52.8%,实现的税收比重超过80%,对财政的贡献大大超过公有制经济。当前要大幅度提高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注入活力。

(四)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做大经济总量。

GDP和财政收入的关系是“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要增加财政收入,首先要增加经济总量即通过投资建设将“蛋糕”做大。一是优化投资环境。政府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企业提供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通讯条件,搞好社会治安,做好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二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督促检查,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管力度,建立稽查台账,严厉查处各种影响重点项目建设的行为。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增大经济总量。三是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是加快项目建设、增强财源后劲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借力发展、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和企业招商,推行外商投资审批一站式服务、企业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和开工投产后经常性服务,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通过引进更多规模大、技术新、产品附加值高、无污染或污染少的企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同时,通过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五)加强税收征管工作,促进经济和财政收入协调增长。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调节经济、调节分配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可以增强地方财政实力,提高地方财政保障能力,使税收与地方经济同步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近年来,海南征管部门坚持依法治税,不断加大征管力度,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有所提高,为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一些纳税人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偷、逃、骗税手段不断翻新,税收征管的难度不断加大,部分纳税人的偷漏税行为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各级征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依法治税的认识,加强税收征管,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税源监控,堵塞税收漏洞,提高征管水平,促进经济与财政收入协调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