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袁隆平传奇”报道受关注 教授: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1.03.2015  13:30

      原标题:本报“袁隆平传奇”报道受关注,各界盛赞袁隆平——

      “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他是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用一生的心血帮助人类远离饥饿。

      今天,海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以《大梦起兮稻花香——记中国杂交水稻之父、2014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袁隆平》为题的长篇人物通讯,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与第二故乡海南的情感娓娓道来,备受各界瞩目。

      爱国爱民深情眷眷

      “其实在看这篇报道之前,袁隆平院士在我们心里就已经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物。我学农就是出于对他的仰慕。”海南大学农学院大三学生葛恒然说,是袁隆平鼓舞了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怀抱“心中有人民,红土变成金”的理想,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提起袁隆平,66岁的澄迈县老城镇罗驿村村民李学志竖起大拇指:“现在用的杂交水稻好,一亩产量顶往年的3亩!”

      种田50多年的李学志告诉记者,十多年前,村民都是用自家稻谷来育苗,种出来的水稻产量很低,“有些人家孩子多,新稻晚收几天,锅里的米就接不上。”他说,后来政府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稻种,改变了农民的困境,“如今农民种一季水稻种一季瓜菜,吃得饱还能挣钱,日子好过多了!”

      葛恒然有一个梦想,就是能有机会亲近偶像袁隆平,今天细细读了报道,觉得离梦想近了一步:“他在我心里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有血有肉。我发现,他对水稻的那份认真正是源自对国家、对人民的那份深情。”

      爱岗敬业任性追梦

      “从杂交水稻到超级稻,从亩产500公斤到亩产上千公斤,袁隆平院士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我梦想的不断升级。他在杂交水稻研究上排除万难、坚持不懈的实践经历让我深受教育和启发。”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共青团干部,徐燕明白,“面对日益提高的共青团工作要求,我应该学习袁隆平院士那种对待困难敢于攻坚、永不放弃的决心,扎根岗位、踏实工作,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让自己在共青团事业这条青春道路上实现有益于青年、有益于社会的美丽梦想。”

      海南热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教授柯佑鹏对袁隆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做法深有认同。他认为,应用性的科学尤其应当如此。“世界上没有所谓权威,只有真理与实践;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恒心与毅力。”这些可贵的品质,柯佑鹏都能在袁隆平身上习得,“他让我们懂得,要精益求精,不断攀登新的高峰,追梦,就这样任性!”

      汗洒热土埋首科研

      “袁隆平院士是奔波在田间地头,而我们是深入到碧波大海中。工作条件都比较艰苦,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一项必要的技能——苦中作乐。”供职于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的王蓉告诉记者,科研人员去基地调研或出海调查时,少则一星期多则一个多月,需要在细微之处享受科研的快乐。

      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肖日新就来自于袁隆平所在的湖南省农科院。因为有过一段时间的共事经历,他早已被袁隆平踏实的科研态度、奋进的科研精神所感染,将他作为标杆和榜样。

      “不一定每一位科研人员都能像他一样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只要对土地、对人民怀有一份深沉的感情,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添砖出力。”肖日新深知,一项研究的成功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科研人员就必须要像袁隆平一样,有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

      (海南日报海口3月20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