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苏氏兄弟被抓壮丁撤至台湾 心系故土资助后辈

11.05.2015  12:32

      原标题:苏氏兄弟的海南情

      少年时被抓壮丁意外随国民党军队撤至台湾,一辈子心系故土

      1950年4月的后半段,海南岛上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他们在不断南撤的过程中,从万宁、三亚、昌江和东方等地,抓走了不少壮丁,具体人数没有做过统计,但有资料记载,当时国民党自海南撤往台湾的人数约4万。

      被带走的壮丁,从此与海南的亲人骨肉分离,他们往后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台湾历史文化专家苏云峰及其兄弟,就是这些琼籍壮丁中的两人。

      提起海南历史研究,已故台湾学者苏云峰是个抹不去的人物。他的《海南历史论文集》、《私立海南大学》等系列作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海南历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如果将时光回溯,重新去寻访苏云峰的成长轨迹,可能人们会明白,纵使历史造化弄人,这位祖籍三亚崖州区的学者,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依旧饱含着一片深情。

      少小离家思乡浓

      提起五叔公苏云峰,腼腆的三亚市民苏运汝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1933年,苏云峰出生于三亚崖城镇港门村一个普通渔民家庭,排行第五,父母给他取了小名五才,学名苏盛凌,希望他长大后能人品才德俱全,有凌云壮志之雄心。天资聪慧的苏云峰自小就成绩优秀,被视为可塑之才。然而,这一切都被无情的战争所打破。1950年,国民党南逃部队在三亚保港一带大批捕抓壮丁,17岁的苏云峰及其四哥苏谋此时糊里糊涂地随军去了台湾,留下的,是亲人间无限的思念。

      “听老人回忆,当时国民党南逃人数太多,为控制上船人数,一些国民党兵用机枪扫射争先恐后登船的人,留下许多尸骸。听到消息后,叔公的父亲赶忙赶到港口去寻找,害怕孩子已经身亡,最后未能寻获,心里才稍许安慰。”苏运汝回忆道。

      抵达台湾的苏氏兄弟俩最终被安排在部队当卫生员,但兄弟俩却从未放弃“鲤鱼跳龙门”的念头,抓紧一切机会学习。天道酬勤,最终两人均顺利考入新竹师范学校,苏云峰甚至还一路求学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在台湾的生活虽艰辛,但苏氏兄弟俩从未放弃对家乡的思念。为表达思乡情愫,在家族中是“文”字辈的苏云峰,在给他的两个孩子取名时,特意将每个孩子姓名中的最后一个字定为“文”,即苏宣文、苏郁文。

      “1978年,当时两岸尚未‘三通’,叔公们只能辗转通过马来西亚将书信寄至港门,询问父亲及其他兄弟的境况。”苏运汝说,意外收到叔公们的来信后,家里人都特别兴奋,知道他们在台湾一切安好,并争先恐后地回信。

      长达数十年的思念,因一封书信的到来,终于有了回应,至此,身在两岸的苏家兄弟们交往愈来愈频繁。1985年,抵不住对亲人的思念,苏家兄弟决定在香港见面。“那是35年后,爷爷、四叔公和五叔公的第一次见面。”苏运汝说,兄弟们见面后不久,爷爷身体抱恙,生命垂危,获悉该消息后,苏云峰当即决定返乡看望。“四叔公常说,儿时家里贫困,为供他和五叔公读书,爷爷在已有家室的情况下,依旧要努力维持整个家族的温饱,还要尽力挣钱供弟弟们读书,特别辛苦。”苏云峰侄孙女苏运贞说。

      儿时家境的困苦,苏谋在给后辈的通信中也有提及。信中他写道,“我们小时恰逢战乱家庭贫困,三餐不饱,那时大家都为吃而忙碌,饿肚子时就喝水,结果肚子都填不饱,我和云峰几乎天天去角头的海湾钓鱼或到五龙宫前河中抓螃蟹,有时也去山区找野果吃,当时在院子的空地种了七八棵木瓜,饿时就把木瓜树砍来吃。

      暑假更苦,不是去南山砍柴,就是割茅草挑泥巴来修理房子,你们现在住的房子那时是用茅草盖的,墙壁是用稻草和泥巴糊的,一下雨屋子就会漏水和破洞,都由我和云峰利用暑假来修理。”

      因为与兄弟们感情深厚,1986年,苏云峰克服重重障碍,第一次回乡省亲。

      “叔公后来告诉我们,知道可以回家后,他激动得连续好几晚都睡不着,一直回忆在港门生活的片段。”苏运汝说,当时躺在病榻上的爷爷获悉兄弟即将返乡时,亦是特别激动。

      1986年春季,苏云峰在时隔36年后,第一次踏上故土。“看着生病的爸爸和其他亲人,叔叔激动得哭了。回到家后,叔叔在村里走走,特地去了儿时常玩耍的沙滩,带了些细沙、摘了些酸豆和仙人掌果,准备将其带回台湾,以便在想家时看看。”苏云峰的侄子苏文经透露,回忆起第一次返乡,苏云峰感叹道“五更归梦三千里,一夜思乡十二时”。

      全心资助后辈成长

      苏运汝的心里,一直有个小小的愿望,希望能有机会亲自赴台在五叔公苏云峰的墓前祭拜。因为,对于她和她的许多亲属而言,苏云峰和苏谋不仅是亲戚,更是恩人。

      “两位叔公完全靠自己艰苦打拼才在台湾站稳脚跟,所以他们特别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苏运汝透露,为鼓励家乡的后辈积极向学,尚不富裕的苏云峰和苏谋果断设立“奖学金”,资助远在海南的家中后辈求学。

      “从1998年开始,叔公们会定期把钱汇至指定账户,家族中家庭贫困的学子可以申领助学金,学科成绩超过80分以上的学子可以领取奖学金,一般每个人奖励500元,每学期大概有10个资助名额。”苏运汝回忆道,当时她正在上大学,苏氏兄弟亦积极对其进行资助。

      “当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妹妹又很聪明,获悉情况后,叔公们曾一度想将妹妹接去台湾求学,后虽未能成行,但叔公们依旧极力支持妹妹求学,最终妹妹顺利读至硕士毕业。”苏运汝给我们展示了一封她与苏谋通信的信件,在信中,苏谋明确指出,为防止苏运汝的妹妹苏运贞因营养不足耽误学业,在两位老人已是年迈经济条件不佳的情况下,依旧果断将资助苏运贞的生活费由300元提至600元。

      “叔公对我们这些后辈的提携真的是不遗余力,不仅经济上支持我们,也经常教会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苏运汝透露,在积极支持后辈求学的同时,苏氏兄弟俩亦不顾家中夫人反对,主动斥资支持远在海南的族人创业。

      “叔叔当时第一次就给了1万美元给我们创业,后来又陆续资助。但当时婶婶并不同意,因为他们的经济也不宽裕,此举远超出他们的经济能力,但叔叔们却坚持这么做,希望通过这样的行动,让家中的一些人能先改善生活条件,继而帮助其他的亲属一起脱贫。”苏文经说,在苏云峰和苏谋的资助下,他的兄弟苏文林开办了一家汽车配件店,开始创业。

      “家里有这样的两位长辈真的很令人感动,他们就像一匹老马,默默无私地拉扯着整个家族改变旧貌,将对家乡、对亲人的爱发挥到了极致。”苏运汝说。

      思乡化作浓浓爱国情

      “苏云峰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国,他是个爱国学者。”一说起族人苏云峰,三亚市民苏盛伟立刻给出评价。别离故土数十载,对于苏云峰而言,最好的思乡方式,莫过于默默关注故土的动向。然而,作为一位资深学者,他把这种关注提升另一个层次,不仅关注,亦很关心。

      “早在1991年,五叔公就在台湾《联合报》上撰文提出‘确保南海四沙主权有赖两岸合作’的观点,现在三沙设市了,叔公若在世获悉,一定很高兴。”苏运汝说。

      在《确保南海四沙主权有赖两岸合作》的文章中,苏云峰明确提出,在各种史料中,南海四沙是中国的领土。确保南海四沙主权的方法可分为现在及未来两个阶段,目前的方法是两岸一致对外。建议设立南海特区(省)办事处,增加三亚、东沙、西沙及南沙的气象报告,宜先开发南海后开发南海四沙,两岸可以共同开发南海及南海四沙作为和平统一中国的试金石。

      “苏云峰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学者。”苏云峰好友王春煜透露,1994年在台北国际法学会主办的“两岸及海外华人南海学术研讨会”上,苏云峰作了题为《海南与南海的史地关系论南海主权之归属》的发言,该论文有别于一般的泛论,他另辟途径,从海南省和南海的历史、地缘关系来论证南海主权属于中国,凸显海南人于维护南海主权上所扮演的角色。

      “五叔公虽然辞世了,但四叔公依旧健在,他仍时刻关系大陆的动向,无论是中国驻南大使馆被炸、大地震等事件,四叔公都第一时间发来信件表达观点。”苏运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