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美丽渔村,如何打造?
8月17日,2019年第五届琼海潭门赶海节开幕。与前几届相比,今年的潭门赶海节不仅内容更加丰富了,国内外游客也更多了。潭门赶海节也逐步成为有影响力的休闲渔业节庆活动大品牌。
休闲渔业增添时尚文化元素,对国内外游客更具吸引力。而挖掘传统古老的渔业文化内涵,与现代游客的需求结合,则打造出了内容独特的休闲渔业新业态。
作为休闲渔业的一种业态,民宿因渔村而兴;而作为休闲渔业的重要载体,渔村还有待发展。如何结合独特渔业文化,打造建设美丽渔村,推动渔民转产转业,是做好海南休闲渔业发展这篇文章的关键一环。
渔业文化丰富独特
近日,河南游客黄先生的妻子配图发了一条朋友圈:被民宿里掉下来的椰子树小枯叶“砸到”。
朋友圈一发出,便收到不少评论。“所有人都在问‘这么美的民宿在哪’,没有一个人关心我的‘伤情’。”黄先生的妻子看着朋友圈的评论哭笑不得,忍不住向居住的海景民宿主人符名林“抱怨”。
符名林的“无所·归止”海景民宿,在距离琼海潭门港数百米的石碗村的海边。符名林说:“没有渔村村落和渔业文化,也就没有民宿的‘渔味’和‘鱼获’。”
“游客之所以选择海边渔村的民宿,主要是因为可以品尝当地海鲜美食,了解其悠久的耕海历史,更重要的是能够就近体验赶海习俗。”当过10年渔民的符名林深谙此情,于是“洗脚上岸”选择发展民宿,让更多人了解潭门渔业文化,也以此维系他与“渔”的情缘。
“上千年来,海南沿海渔民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而生存,创造出适合当地环境的渔业技能和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渔业文化,如潭门祭公祭海、陵水疍家调等。另外,源自五指山川流不息的万泉河、南渡江,也孕育了海南中部的少数民族渔业文化。”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钱卫国说,这些传统的渔业文化,内容丰富、原生性强,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与渔业的有机结合,也为休闲渔业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资源尚待深入挖掘
走访海南沿海市县多个渔村后,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渔业项目经理罗一鸣发现,目前海南渔村仍处于相对初级发展阶段,传统捕捞方式及渔村传统文化保存较好。而且,受海流河流、地形地貌等影响,各地渔业资源呈现出显著的时间和地区性差异,当地渔民使用渔业资源的方式和渔村文化也各有不同。海南渔村还有许多等待挖掘的丰富文化资源,有足够大的潜力向市场提供“差异化”“有故事”“有品质”的旅游体验。
以常年被跟踪调查的琼海潭门渔村为例,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类学博士王利兵指出,文化和社会资产是渔村不可或缺的资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渔民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和态度。
丰富资源有待深入挖掘、政策指导有待深化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村民观念需要及时转变等,是海南建设美丽渔村、发展休闲渔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熟悉台湾休闲渔业发展的台湾环境资讯协会项目负责人谢璧如建议,美丽渔村的休闲活动不仅是捕鱼、挖螺,而应该将自然体验、文化活动融入到民宿、渔家乐等经营中,能让其朝着更加精品化、精致化的方向发展,也能让更多人成为海洋的保护者。
建美丽渔村须多方推动
“你赶过海吗?知道怎么赶海吗……”聊起渔村村民的赶海挖螃蟹经历时,三亚西岛梦姆淘民宿主人陈育文的脸上洋溢着孩童般的兴奋,几乎忍不住站起身来比划动作。而让他更兴奋的是:“我的家乡西岛,面积不大,却是海南美丽渔村的典型示范。”
“2017年,西岛开始建设美丽渔村,杂乱的菜市场被改造成特色集市,海边的荒地成为特色社区广场。”西岛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黎庆学说,西岛还牵手文创团队开展建设,居民用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垃圾废弃物制成的艺术品可以装点扮靓渔村,既美了渔村,又乐了村民。
“建设美丽渔村,在旅游方面,海南应加强各地传统渔业文化风俗的挖掘,发展以渔业体验、渔村旅游为主要模式的项目,以渔业文化、教育科普、主题公园等多元素融合的展示项目,以点带面,促进休闲渔业业态跨越式发展。”省旅游协会执行会长、海南康泰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繁华表示。
钱卫国建议,海南应因地制宜建设美丽渔村,充分挖掘当地渔业文化特色,结合具体的渔事活动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休闲活动,包括海洋休闲旅游活动、休闲海钓活动,发展具有南海渔家风情的民宿、渔家乐等。
“在建设美丽渔村、发展休闲渔业的同时,还要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相关培训引导、激发村民主观能动性等,改善渔村生产生活环境,转变村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罗一鸣说。(记者 陈雪怡 罗霞)
编辑:叶霖嘉